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在農村水保署、國泰人壽公私協力下,利用村內特色農業推廣據點,發展能源自主場域。(圖片提供╱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豐年雜誌
ESG 浪潮碰上部落永續 助三和村能源自主:農推場域化身電廠 綠電收益回饋在地農業

農漁村發展能源自主,同時回饋在地文化、生態,是兼顧活絡地方經濟並促進永續發展的途徑之一,在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企業治理)浪潮下透過公私協力引進資源,或為可行解決方法。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在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台灣電力公司與國泰人壽等多方協助下,於今(2025)年1月完成村內首座能源自主電廠,也成為ESG推動農漁村能源自主的範例。

結合政府、企業等各界資源,南投中寮永福社區達成能源自主,並利用相關設施維護當地野生動物棲地。
豐年雜誌
不只是能源自主 永福社區太陽能抽水系統護棲地:再生能源設施與生態保育創造共榮可能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農業部門也響應相關政策,有的社區結合在地議題規劃相關設施,發揮一石二鳥之效。南投縣中寮鄉的永福社區,因氣候變遷影響野生動物棲地水源,居民在政府、企業等各方資源協助下,利用太陽能發電開發抽水系統,從下游供水改善枯竭問題,讓野生動物不再需要離開棲地取水。這既是社區能源自主的實例,也點出因應在地條件規劃、兼顧再生能源與生態保育的可能。

鍠麟機械公司總經理洪福良協助彰化田尾「金昌園藝」建置智慧溫室,觀葉植物栽培可實現「無人化管理」,農場主一週不進場都沒問題。
豐年雜誌
設施栽培導入智能環控 創造農業新利基:智慧溫室落地推廣 農村網路建設仍需補足

農業部推動「智能防災設施型農業計畫」中程計畫,預估自2023至2026年將投入共54.8億元。農業人工智慧市場近年在全球呈現指數成長,相關技術愈趨成熟,尤其環控設施生產有助於應對省工、改善栽培管理、氣候變遷下穩定生產等問題,臺灣有物聯網(IoT)、資通科技(ICT)優勢,於亞熱帶栽培環境相對先進的發展亦在國際獨具一格,但智農工具運用仍必須經過學習,資金需求乃至網路基礎建設也都是其推動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