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石滬
臺灣坐擁豐富多變的山林資源,每座山脈都有屬於自己的地質與景觀;十多處國家森林遊樂區,以及數量龐大、各地獨有的特色風土步道,輕易便能親近自然,遇見不同的植物、動物,欣賞滋養萬物的土地風情。
適合遊樂的春天,花開正好,天氣、風景都宜人得恰到好處。一場愉快的出遊,步道健行、登山越嶺,伴著美妙景致讓人感覺諸事大吉。
本期《鄉間小路》藉山林賞景、歷史人文、親子療癒等角度出發:搶先深入風雨後於今年三月重新開放的「奧萬大」,也邀請教育家王振叡分享「淡蘭古道」北路(馬偕之路)的行腳風光,此外,更沒少了臺灣最受歡迎的自然風景「阿里山」,參與最新「水山療癒步道」森林療癒行程。同時邀請郭熊、周倩漪與徐銘謙等體驗山林各有心得的專家、老師,帶領我們身歷其境,探訪臺灣山林與動、植物之美,感嘆遼闊壯麗,或珍愛眼前動人。
開春啦,遊春誠鬧熱(tsiânn lāu-jiat),快點收拾好背包,我們「樂」鬧春遊去。
澎湖寬廣的潮間帶是居民「靠海吃海」、與大海共生的地方。這片富饒的海域至今還存在著一種較無侵略性、利用潮汐漲退「請魚入甕」的捕魚方式──「石滬」,不但見證了澎湖漁業的興盛與蛻變,也成為澎湖極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之一。
石滬為利用石頭所堆起的捕魚陷阱。通常是漁人們觀察潮汐和水流的方向後,再以玄武岩、咾咕石順應地勢堆砌成彎延長牆。
七美雙心石滬是不少遊客到澎湖必訪的景點,但其實澎湖還有多達700座石滬散落在各個小島。隨著漁業科技的進步以及從漁人口的衰退,許多石滬只能就地崩塌。2017年楊馥慈與曾宥輯成立離島出走工作室,調查與保存石滬修復技術,他們走遍澎湖搜集石滬文獻、空拍上百座石滬,近期他們把部分珍貴的調查資料上線,要與全世界分享澎湖的石滬之美。
澎湖人把海中的咾咕石搬上岸,圍成「菜宅」抵禦強風;又把陸上玄武岩搬到海中,疊砌「石滬」集魚,「澎湖資源不足,常加以利用不起眼的東西,石頭就是很好的代表。」加上這裡擁有寬廣潮間帶,潮來浪去成先天優勢──經調查發現澎湖有近700口石滬,豐足漁獲餵養幾世代澎湖人,更曾為納稅指標。然而,現代漁業發達,石滬沒落、年久失修,甚至被人遺忘;海生海長的楊馥慈返鄉澎湖,創立「離島。出走」工作室,希望藉修復石滬,再次修補人與海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