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寶島甘露梨
劉申權至今只提告過一名王姓農民,卻遭遇對方反覆上訴,爭訟多年,最高法院終於在今年5月30日駁回王姓農民上訴,裁定應賠償品種權所得利益90萬元,並不得自行生產或繁殖寶島甘露梨的種苗、收獲物。劉申權表示,爭取育種者的權益真的太難了,能贏得官司「大家都很意外」。
「我對未知的東西都是很有興趣,好奇。大概試一百個我們想像中(育種試驗)理所當然的事情,大概九十九個失敗……我們試過才知道(沒掌握的原因),因為『未知』嘛。」在家中受訪的劉申權已經滿頭白髮,留長的頭髮扎著俏皮的短馬尾,對育種的好奇心仍然鮮活。
候變遷下,近年梨農均感嘆水梨愈來愈難種,新興品種寶島甘露梨異軍突起,為產業帶來第二春,成為市場中大受歡迎的寵兒,為許多梨農抬升收益。但優質品種造就的榮景背後卻有侵權陰影,甘露梨育種者劉申權表示,「每5人中就有4人是用偷的」,甚至農會跳過育種者,逕自與梨農簽約生產梨穗,形成國內許多品種權人都關注的爭議案例。
我國於1988年底公告《種苗法》,並開始實施品種權登記制度,是繼日本1947年公布《農產種苗法》後第二個訂立品種權專法的東亞國家。優良品種攸關農產品競爭力,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指出,「我們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產業發展,用這種權利的保護讓我們的育種者得到激勵,有一個利益,然後他把品種授權給農民使用。」
農業育成優良品種,可以提升作物產量、抵抗病蟲害及極端氣候,甚至於帶動市場價格與銷售,注入農業新活水。優良「品種」是農業永續發展、持續進步的必要環節,是農業重要的智慧財產,但品種侵權事件在農業現場一再發生,近年民間育成、廣受市場歡迎的「寶島甘露梨」甚至出現農會侵權的爭議。
二十年前的921大地震,無情地摧毀來自苗栗卓蘭的農民劉申權所有家園與梨園,經歷過無數次失敗的育種旅程,劉申權成功研發首個本土種水梨「寶島甘露」,劉表示,最開心的不是培育出此育種,而是能夠在現今水梨產業縮減的情況中,協助青農加入本土種水梨的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