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人物
客座總編輯──生質料源應建立資料庫,讓能源政策更加因地制宜
政府機關未來應建立生質料源資料庫,把每一種料源的產地、產量、生化特性(例如熱含量、產沼氣量),並且將廢棄物以區域分別集中進行前處理,一旦產業規模拉大符合產電的成本效益,便能因地制宜選出符合當地經濟效益的生質料源與利用方式。
客座總編輯——主管機關改隸農委會,30年農保更接地氣
臺灣社會保險制度按職業別分立,換句話說,個人屬於什麼行業類別,就參加哪種保險,像勞工就參加勞工保險、公務員就隸屬公教人員保險、軍人納入軍人保險,農民就參與農民健康保險,若沒有職業就參加國民年金。
客座總編輯──林彥蓉 多應用性、多樣化,新世紀育種雙主軸
但談到永續農業、未來作物和聰明作物這一塊時,不能只著重在商業價值,像藜麥和小米這些過去被忽略的小眾作物,或是很多原住民作物都應被重視,除了營養價值高,也最能適應在地環境,加上這些作物的經營形態多屬於人力、資源低投入的粗放農業,實際上品種特性擁有許多優勢。
客座總編輯——呂明毅.記錄魚類生活史,再現馴化的故事
不同於民間將技術保密,作為國家研究機構必須將繁養殖步驟嚴謹建立好,讓人工馴化實驗有很高再現性,因此我最大的使命,就是把珊瑚礁魚類繁殖的故事完整記錄和著述,接著再透過技轉進入產業,創造經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