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供/臺灣商務印書館 撰文/艾米・史都華
植物學家相信,新幾內亞(New Guinea)早在西元前6000年就已經種植了甘蔗。當時可能只是砍下這種柔嫩的蘆葦,當作甜味來源而嚼食,不過比較成熟的植株有另一個功用:可以用來當建材。不難想像有人切下一些結實的甘蔗條,插進土裡當作茅草屋的支柱,卻發現甘蔗枝長出新的根,繼續生長。甘蔗和竹子一樣,極度容易繁殖。用不著懂得特別的知識,只要切下一塊,保持濕潤,放到別處的地上就好。想像一下多麼容易把這種植物帶往異地。
甘蔗可以輕而易舉地漂到印尼、越南、澳洲和印度。其實早期的貿易和文化接觸就是那麼發生的。一些早期的交流正是來自於船難殘骸、拋棄的貨物和吹離航道的筏子。結實輕巧的蘆葦既適合當建材又適合當食物,想必容易普及。
中國有本土的甘蔗(Saccharum sinense),又稱竹蔗。這與新幾內亞的種類相近,卻更強韌,耐得住較低的溫度、較貧瘠的土壤和乾旱。印度也有本地的甘蔗:細桿甘蔗(S.barberi)。這些甘蔗和一些早期比較野生的甘蔗之間發生過雜交,不過雜交是怎麼發生的,植物學還沒有定論。我們知道的是,雜交種四處傳播,在歐亞兩洲比較溫暖的氣候裡蓬勃生長。到了15世紀,歐洲人已經培育出一種韌堅、強健而且非常甜的甘蔗,可以帶著走過香料貿易之路。葡萄牙人把這種甘蔗帶到加納利群島(Canary Islands)和西非,哥倫布則帶到了加勒比海。

這種甘蔗來到新世界,除了帶給我們蘭姆酒,也帶給我們另一件事──奴役。16世紀初期,歐洲的商船就航向西非,再從那裡航向加勒比海的甘蔗園,將奴隸帶給他們的貿易夥伴,開啟了人類歷史上最慘無人道的一章。
在甘蔗田裡工作毫無喜悅可言,炙熱的高溫裡,必須用大刀砍下甘蔗,在強大的石磨裡壓榨,然後放入炙熱的鍋裡熬煮。讓人做這些事的唯一辦法是綁架他們,威脅他們工作,否則就會沒命──當時的情況正是這樣。一些歐洲人和早期的美國人憎惡奴隸制度,例如英國的廢奴主義者拒絕在茶裡加糖,以抗議糖生產的方式。不過幾乎沒有人拒喝蘭姆酒。
甘蔗植物學
甘蔗乍看之下是普通的植物,只是又高又甜的草而已。不過仔細看看,不難發現一根甘蔗桿裡有不少玄機。地上冒出來的甘蔗被節區分成一段段節間。每個節都有「根始原細胞」(特定的狀況下會變成根的組織),還有一個芽,隨時準備長成莖和葉。這些蓄勢待發的小群組織正是甘蔗如此容易繁殖的原因。
把一段節間帶著節的甘蔗埋到土裡(這樣一段甘蔗稱之為蔗苗〔sett〕),就會冒出「種根」(sett root),提供暫時的營養,之後生出更永久的「苗根」(shoot root)來固定甘蔗,讓這段甘蔗活下去。之後冒出芽,成為新的一株甘蔗。

甘蔗莖是由一層層同心圓組成,和樹幹類似。外層是堅硬的蠟質外皮,防止植株的水分散失。外皮可能是黃色(生長中的幼嫩甘蔗),或是綠色(開始有葉綠素之後)。紅色和藍色的花青素(這種植物色素在甘蔗會保護植株不受強烈的陽光傷害)可能讓莖部變成鮮豔的紫色或酒紅色。
有些品種甚至會像棒棒糖一樣有條紋。莖部的中央是柔軟的海綿狀植物組織,可以從根向上輸送水分,並且把糖分從葉子往下運送。這就是魔法之所在。每個節間都各別成熟,因此最接近地面的節間直到盡可能儲存最多蔗糖的時候,才算成熟。上面的那一節間糖分較少,以此類推。理想的情況是溫暖漫長的生長季,陽光充足,濕度高。在這樣的環境下,甘蔗會快速抽長,充滿糖分,甘蔗農稱之為黃金生長期。那段時間結束後,將甘蔗從盡量接近地表的地方砍下,以得到蔗糖濃度最高的節間。
如果沒砍下來,甘蔗桿就會開花,產生羽狀的花穗,有時稱之為「箭」(arrow),高度遠高於葉子,以便風力傳播。這就是甘蔗花粉傳播的方式。每個花穗上有幾千朵細小的花,每朵花都能產生一小粒種子。不過在甘蔗園裡,甘蔗在繁殖之前就會被砍下,並且將蔗苗埋在土裡,培育下一世代的甘蔗。


製造蘭姆酒
甘蔗銳利的葉子會割傷甘蔗工的皮膚,即使沒有這些葉子,要劈砍著進入甘蔗田也不容易。甘蔗田裡住了蛇、鼠、又大又肥的蜈蚣和螫人的大黃蜂,給人另一種討厭的驚喜。有個解決辦法是在收割前放火燒過甘蔗田,把害蟲害獸趕出去,同時清除大部分的植物。今日有些甘蔗田仍採用這種方式,就算是使用重機具採收甘蔗的現代化農場也會這麼做。
甘蔗採收之後很容易腐壞,必須在細菌開始吃蔗糖、搶走製糖廠產品前快速送進壓榨廠。因此甘蔗一砍下來就要剖開、壓榨、取出甘蔗汁。在法屬加勒比群島的馬丁尼克島(Martinique),新鮮的甘蔗汁會直接發酵、蒸餾,做成鄉土蘭姆酒(rhum agricole;也稱為法式蘭姆酒、農業型蘭姆酒)。在巴西,新鮮的甘蔗汁會做成巴西國酒cachaç’a(發音近似「卡莎薩」)。不過我們所知的蘭姆酒大多來自糖蜜,而不是甘蔗汁。

在甘蔗園裡,蘭姆是工人的廉價飲料,而非上好的輸出品。這些甘蔗園的主人喝的大概是波特酒或白蘭地,不是蘭姆酒(農傳媒編按:一說蘭姆酒起源是早期歐洲殖民者不易取得波特酒、白蘭地這些歐洲生產的烈酒,不得不就地取材開發替代品)。
糖與酒甚至引發革命
最先到達新英格蘭的拓荒者因為缺乏簡單方便的釀酒辦法,於是從加勒比海進口糖蜜,製成蘭姆酒。但那是走投無路的對策,之後則是反抗的表現。
1733 年的蜜糖法案(Molasses Act)是英國對法國糖蜜收取沉重的進口稅,強迫殖民地買英國糖蜜而不用法國貨的策略。這樣的稅法卻讓拓荒者的憤怒火上加油,引發了美國革命。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在1818年給朋友威廉.都鐸(William Tudor)的信中寫道,「我不知道我們為什麼羞於承認糖蜜是美國獨立的重要因素。許多重大的事件都發根於更微不足道的原因。」
種植甘蔗也成了美國的工業。現在佛羅里達州、路易斯安納州、德州和夏威夷共種植了90萬畝的甘蔗。不過大部分的蘭姆酒仍然來自加勒比海地區。一部分是因為歷史的偶然──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蒸餾酒廠必然與建在甘蔗最初種植的地方。
- 蔗渣:甘蔗桿榨出甘蔗汁後的殘渣。用作燃料、畜牲的飼料、建材和可堆肥包材。
製糖的過程是將甘蔗汁過濾、純化,之後加熱讓糖結晶。殘餘的物質是一種味道濃郁的深色糖漿:糖蜜。如果要做成蘭姆酒,糖蜜就會摻入水和酵母,加以發酵,形成酒精濃度5∼9%的飲料。接著進行蒸餾,從前用的是簡單的罐式蒸餾器,現在則是複雜的柱式蒸餾器。

甘蔗烈酒指南
❖AGUARDIENTE:
西班牙文中用來通稱清澈的中性烈酒或白蘭地。在許多拉丁美洲國家,這是指甘蔗為基底的烈酒。
❖巴達維亞亞力酒/BATAVIA ARRACK:
高酒精濃度(50%)的印尼烈酒,蒸餾的材料是甘蔗和發酵紅米。經典調酒酒譜裡的關鍵成分。
❖卡莎薩巴西甘蔗酒/CACHAÇA:
經典熱帶調酒卡琵琳娜(Caipirinha)的主要成分(其他的成分是糖和萊姆汁)。這種巴西烈酒是用新鮮的甘蔗汁蒸餾而成。

❖恰蘭達/CHARANDA:
墨西哥烈酒,通常稱為「墨西哥蘭姆酒」。
❖來康哈里的皇家甘蔗酒/LAKANG HARI IMPERIAL BASI:
菲律賓以甘蔗為基底的酒。
❖蘭姆雞尾酒/PUNCH AU RHUM:
蘭姆酒為基底的法國利口酒。
❖鄉土蘭姆酒/RHUM AGRICOLE:
法屬西印度群島的蘭姆酒,使用的不是糖蜜,是以甘蔗汁蒸餾而成。
❖蘭姆酒/RUM:
發酵甘蔗汁、糖漿、糖蜜或其他甘蔗副產物蒸餾成的酒,蒸餾到酒精濃度最多80%,裝瓶時的酒精濃度不超過40%。
❖調合蘭姆酒/RUM-VERSCHNITT:
德國酒,以蘭姆酒和其他酒混合而成。
❖甘蔗或蜜糖的烈酒或伏特加:
用甘蔗蒸餾的清澈、中性、酒精濃度高的烈酒通稱。
❖絲絨法勒南/VELVET FALERNUM:
以蘭姆酒為基底的甜利口酒,用檸檬、杏仁、丁香和其他香料調味,是像邁泰這種熱帶調酒的關鍵基酒。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醉人植物博覽會》
香蕉、椰棗、蘆薈、番紅花……如何成為製酒原料,釀造啜飲歷史
作者:艾米・史都華
翻譯:周沛郁
出版:臺灣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