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00%本土食材,做一頓最在地的台味早餐

三明治

文字/謝欣珈

中西並存、琳瑯滿目的早餐店是臺灣奇景之一,不過仔細觀察,製作蛋餅、麵包的麵粉以及吐司上的芝麻抹醬,幾乎都是千里迢迢進口而來。近年新冠肺炎使得航運大亂,導致原料供貨不穩定,這種狀況未來也有可能發生,與其靠別人,不如靠自己,使用本土產的食材,一樣能在趕上班上學的早晨,做出媲美店家的厲害早餐。

沒有啤酒的大麥套餐

可別誤會大麥當早餐是一大早就開始喝啤酒,夏天的冰涼麥茶,甜湯裡會出現的洋薏仁、小薏米其實都是大麥。馬聿安創辦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復興臺灣雜糧,在臺中大雅契作大麥,是臺灣目前的主要產地,「我們種的是農院4號,這是196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老品種,在澱粉利用上比較差,不好做成國際上大麥最大宗的用途――飼料,但是養生風潮興起之後,大麥因為澱粉不易吸收,以及富含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的β-葡聚醣,就變成一種健康食品了。」

大麥採收乾燥後一定要經過精篩、去皮變成大麥粒,才能磨粉或烹煮食用,加三倍水蒸熟就是大麥粥,想吃甜的可搭配優酪乳、優格,或加進濃湯裡做成鹹點都很好,也可以與生米一起蒸熟做成飯糰,攝取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而大麥粉與小麥粉相比較沒有筋性,加水與蔥花煎成煎餅、蛋餅,口感Q綿厚實,再倒一杯麥茶加牛奶,早晨的大麥套餐就完成了。

大麥
(圖片提供/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

清淡而營養的天下第一香

「西港芝麻天下第一香!」十年前李承昌返鄉,與一班青年合力推廣有機農產,創辦政昌有機農場,開始在臺南西港種芝麻。「我們種的是台南1號,75天就能採收,比進口芝麻香非常多,但是因為量少、人工貴,價格也比較貴。」好在有一群團媽識貨,口耳相傳下麻油供不應求,但他認為要拉高國產芝麻不到1%的自給率,就不能只拿來做冬令進補的麻油,需要研發更多樣化的芝麻產品,融入臺灣人的日常生活。

清麻油就是一款能取代炒菜的沙拉油、涼拌的橄欖油的油品。「我們在研發的時候都會以自己要吃的標準來做。」李承昌聽從日本友人的建議,將低溫冷壓清麻油的溫度再調降,設計四種溫度的油淋在菜豆上,請3、4歲的兒子與姪子們盲測,「就用他們最喜歡的那款來做。」黑麻油也把傳統炒製的溫度降低,保留更多的鈣質與維生素E,「出來是酒紅色的,少了一點焦香,多了一些回甘的香。」芝麻醬也是,「不同於傳統的高溫石磨,用金屬機具擠壓的方式,溫度低,油分子比較不會破裂,能留下比較多的營養。」

早餐要吃得清淡,生菜沙拉淋一些清麻油;或是用芝麻醬加醬油、黑醋、糖,加熱攪拌後做成醬料也很搭。要吃得飽足,把芝麻醬抹上吐司,或是加進牛奶,都是營養又快速的朝食好選擇。

芝麻
(攝影/黃名毅)

早餐界的古早味

有點像薑,也有點像藕,從土裡挖出來洗乾淨,肥肥白白又像放大的蠶寶寶,它是葛鬱金,種在林下不用特別照顧,自己會一寸一寸往土裡鑽,深達20、30公分。大約在冬至前後十天,莖突出節、葉子黃落,就表示粉質飽滿可以採收了。「小時候媽媽會用新鮮葛鬱金切片燉雞湯,或者打成泥煎餅,還會直接烤來吃,口感像烤玉米。」嘉義竹崎阿舍果園的邱春誠說起古早味,吃最多的就是葛鬱金粉,「因為新鮮葛鬱金保存不易,放兩、三天就會變綠色壞掉,要洗成粉才可以保存。」

洗粉怎麼洗?「先把最外面的膜洗乾淨後打成泥,放進茄芷袋,在水裡反覆搓揉,把葛鬱金的粉洗出來,沉澱之後把水倒掉,這個程序重複數次,去除雜質,拿到太陽下晒七到十天之後就會變成粉,拿去磨細就完成了。」

葛鬱金性涼退火,又能排溼,冬夏皆宜,以前常用來取代太白粉,所以若是想吃QQ口感、蚵仔煎風味的蛋餅,加水攪拌成糊下鍋油煎至半透明狀、周圍微焦就能起鍋。想要更簡單點的,可以做麵茶般的芝麻糊:用冷水泡開葛鬱金粉、芝麻粉,再加熱水快速攪拌,吃之前淋一小匙蜂蜜,甜香順口。或是將葛鬱金粉加水成粉漿狀,再倒進熱黑糖水煮熟、無粉殘留,放涼即可口的涼糕,當成小點心也很適合。若是葛鬱金粉受潮轉黃,就要趕緊拿去曝晒,水氣蒸發恢復成白色就可以繼續吃囉!

葛鬱金
(圖片提供/邱春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