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一口台式早餐特有種,打開穿梭時代的任意門

順來寬早餐店

(攝影/陳建豪)

文字/李怡欣、廖詠恩 

如果出生在農業時代,早餐就是千篇一律、吃粗飽補足氣力的番薯粥配醬菜,後來人們放下鋤頭、拿起公事包,早餐也從厝內吃到外帶,有戰後外省老兵帶來的豆漿饅頭,也有連鎖早餐店的蛋餅三明治。但為何豆漿店紛紛冠名「永和」?「美×美」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鋪天蓋地?咬一口台式早餐特有種,打開一扇扇穿梭時代的任意門。

清粥小菜

農業時代日出而作,全家同吃一鍋粥,吃個粗飽就上工。早期舂米耗時費力,吃的是只舂五分的半白米,米不夠則以番薯籤充數,配上土豆、麵筋、豆腐乳、蔭瓜等醬菜。醬菜除了上市場買,也有小販沿街叫賣,聽到一陣一陣的鈴聲,就知道醬菜車來了。

老一輩吃到怕的稀飯醬菜,卻在1990年代成為看晚場電影、喝酒到半夜續攤吃消夜的選項,臺北的復興南路跟瑞安街一帶曾是夜貓族聚集的「清粥小菜一條街」,傳統醬菜與清蒸魚、五花肉、蔭豉蚵仔等豐盛菜色任人挑選,從深夜熱鬧到清晨。

清粥
(攝影/董昱)

燒餅油條×鹹豆漿

煮米漿磨豆漿,揉麵糰製作饅頭燒餅,操著北方口音的外省老兵,為了討生活學做故鄉的麵點販售。戰後美國小麥生產過剩,援助臺灣大量麵粉,國際價格也比米低廉許多,國民政府因而大力推廣麵食,帶領臺灣走向「米麵共食」的年代。

中式早餐看似承襲中國,但麵糰沾芝麻炭烤至酥脆的長方形燒餅已經變成臺灣的樣子,夾油條一起吃也是臺灣獨有吃法(順帶一提,飯糰或粥裡面的多是回鍋多炸一次的老油條,口感更酥脆)。至於在中式早餐店必點的豆漿,可以加糖當飲料喝,也可以加入白醋、油條、蝦米等佐料,成為稍微結塊、鹹中帶酸的鹹豆漿。你是哪一派?

燒餅油條和鹹豆漿
(攝影/陳建豪)

蛋餅×紅茶

民國時期在政府大力推廣麵食之下,民眾開始學習揉麵做饅頭蔥油餅,在那個雞蛋與營養畫上等號的時代,煎蔥油餅加顆蛋是家人的愛。但揉麵耗時費力,喜歡軟糯口感的臺灣人取巧發明用太白粉、番薯粉跟麵粉加水調製成粉漿,不必揉麵就能輕輕鬆鬆煎出軟呼呼的餅皮,在連鎖早餐店時代又發展出機械化生產的餅皮,蛋餅就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成為現在的樣子,相較於外國類似的料理通常直接混合雞蛋與麵粉,臺灣蛋餅「先放餅再打蛋」的作法獨樹一格。

古早味紅茶是阿薩姆紅茶加入大麥跟決明子沖泡而成,除了淡淡麥香,決明子讓紅茶多了類似咖啡的一味,因而有人稱決明子紅茶為咖啡紅茶。

蛋餅
(攝影/王大偉)

參考資料=〈早餐吃什麼?戰後臺灣早餐店的風起雲湧〉、〈清粥小菜〉、〈清粥小菜從宵夜到早餐的台式美好〉、〈平凡的早餐,不朽的傳說走過半世紀的永和豆漿大王〉、〈食品原料行直擊,飲料店紅茶裡的「古早味」是這樣來的?〉、〈燒餅油條豆漿,南北大不同〉、〈美援除了送麵粉,還讓臺灣人開始養成麵食文化〉、〈飲食習慣重大轉折:台灣民眾如何從「唯米是糧」到「米麵共食」?〉、〈為什麼早餐店都叫「美X美」?30年前的一個錯,差點害慘了美而美〉、《大碗大匙呷飽未?一定要知道的台灣菜故事!》、《食貨誌:寫給吃貨的故事與烹調的道理》、《巷弄裡的台灣味:22道庶民美食與它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