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野味】鰻線、巨鯨與人的黑潮漂流

《男人與他的海》(圖片提供/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座頭鯨赫連麼麼》(圖片提供/遠流出版)、《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圖片提供/行人文化實驗室)

文字/包子逸

某一年冬日作客臺東,深夜信步於海岸,正好遇到漲潮,忽而遇見海濤裡一行持三角網捕鰻苗的漁人,彷彿誤闖一場人海搏鬥的舞臺劇。

在此之前,我已經在《討海魂》中讀過內建「頂浪魂」的阿美族自製三角網在河口捕魚的傳統,但現場目睹實況仍是備受震撼。這群漁人頂著超高浪花淘寶的身影簡直像在跳某種神祕發光、來自異次元的現代舞,我目瞪口呆注視了一個多鐘頭,覺得實在太雄壯威武了。

他們捕的是「鰻線」,細如銀針,每年東北季風吹起時,這些透明小魚隨著黑潮從臺灣南方一路向上漂流幾千里,漲潮時,東岸的漁人便到海口浪濤中碰運氣,看能不能在浪花中淘到幾尾高價的白鰻,現場有中盤商抱著大水桶坐等收購,拿著手電筒和湯匙,一尾一尾清算,一尾白鰻80元,不過每年價格隨著日本需求訂單而波動。

長途跋涉的白鰻是降海洄游魚類,成熟的鰻魚生活在淡水中,產卵時會降海回到遙遠的出生地,距離臺灣三千公里外馬里亞納海溝西側的海域,目前無法人工育苗,所以特別珍貴。鰻魚為什麼要在河流與海洋間辛苦地旅行呢?小說《座頭鯨赫連麼麼》裡,劉克襄試圖透過一名角色解釋:「那是因為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策略,在低緯度地區,海洋的養分比河流貧乏,所以鰻魚在海裡出生,天敵也比較少,再到營養比較豐富的河裡長大。」

赫連麼麼是一頭試圖溯河冒險、不怎麼安於常規的鯨魚,故事靈感據說取材於真實的新聞報導。黑潮帶來鰻苗,也是大洋洄游性鯨豚經常出沒的路線,對赫連麼麼來說,黑潮的味道可以引領鯨魚回到很多冰山和磷蝦的地方。溯河的鯨魚、不辭千里旅行的鰻魚都是大自然界難解的神祕現象,那些科學所無法完全填補的空缺,由藝術創作者來填滿。

一般來說,臺灣3月便開始禁止捕撈鰻苗,一直到下個冬季。不過,到了4月,東海岸的賞鯨季節便起跑了。

上個月,我看了兩部截然不同的臺灣海上紀錄片,一部是追蹤熱帶無風帶臺灣遠洋漁業、意外地詩情畫意的《海上情書》,另一部是上映中的《男人與他的海》,片子追蹤了海洋作家廖鴻基的「黑潮一○一漂流計畫」以及海下鯨豚攝影師金磊的追鯨之旅。每一年8、9月,金磊會前往東加王國拍攝大量出沒的座頭鯨,這些鯨魚夏天在南極覓食,冬天寒冷時便北上至東加海域產子,並把幼鯨撫養長大,紀錄片捕捉到極其壯闊的鯨群嬉海畫面,那個時候我想起,赫連麼麼也是在熱帶海域度過牠的童年。

PROFILE

包子逸 影評人、報導者。熱衷挖掘老東西與新鮮事。喜歡溫暖的幽默,常在荒謬中發現真理。曾獲臺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散文獎,梁實秋文學獎譯文首獎。著有散文集《風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