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爬山】山野考古進行曲(下)

深邃美麗的拉庫拉庫溪谷。

文字.攝影/楊理博

考古學的系統性調查是將地表如棋盤分割,所有調查員橫向一列排開,縱向直線前進,每條樣線間隔不超過25米,確保所有人視力範圍的聯集能涵蓋整片山林。我們先標記地表上所有特徵物的GPS位置,概略描繪出阿桑來嘎舊社的整體樣貌。接下來針對重要遺址(家屋、工寮等)清理地表植被,並做測量記錄、3D建模。

有時候我們會在家屋發現先民的生活器物:一只裹著厚厚鐵鏽的裸刀,身上的鞘、柄早已朽爛,它是否是男人到山下用自己打到的獵物交易而來,然後親自採木為它製作鞘、柄,一代代的傳下去,抹上動物的血餵養它的靈?

山中的調查歲月,先民生活的意象交織著無線電的呼喊此起彼落。隨著工作的進展,原本空白的地形圖上漸漸標記了各個家屋的位址、部落核心區,往上的大片緩坡則散落著梯田駁坎與獵寮,界定耕地與獵場的範圍。

調查工作結束的晚上,空氣中有一種輕鬆。沒有火光的營地,幾個夥伴圍成一個黑暗的圈,isinkaunan家族的vava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有一次,他在瀨川孝吉的攝影集中看到一張照片中的布農男女,覺得很像自己的叔叔阿姨,便在書上折了一角。後來他跟soqluman家族的朋友一起去南投東巒大山下的pistibuan舊社,相傳那裡曾經是兩家族共居的山頭。那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裡很多人回到了家屋,圍著睡在中間的他們看,那些人沒有臉,但他卻感到很安詳、被歡迎。回到家後,不知道為什麼他又將攝影集翻開,找到之前的折頁,他發現那照片中的布農男女就是他夢中那些人,而照片下的註解正以片假名寫著:pistibuan。原來,老人家在冥冥中不斷指引他回家的路!

就在他安排要來這趟調查的不久前,發現原來他的外婆正是花蓮系統的isinkaunan,以歲數來算,很有可能就曾住在阿桑來嘎。「其實我昨晚又做了個夢,外婆告訴我,他的家就在廁所後面。」vava轉過身,指著恰好是我們調查範圍之外的那片黑暗。

雖然當時我們已沒有時間再做額外的調查,但我想這趟追尋的旅程仍會持續在vava的生命之中。或許這就是Jeff所謂的「原住民考古學」。考古學的技術確實引領著族人在這次阿桑來嘎的調查工作,但卻是族人的族群生命在帶領考古研究的方向。那是個體的記憶與情感積累起來的有機體,是包爺的爸爸翹課追逐動物的童年,傳承給包爺對山林空間的熟識;是vava對家族身世的執著追求,因為這些,才賦予原住民考古學學術之外,無法量化的價值。

過去拉庫拉庫溪的布農人在這片山林創建部落、開闢耕地、劃定獵場,建立深山文明。百年過去,即使他們被遷移到山腳的今日卓溪鄉各部落,仍然回到這片山林,成為高山工作者,也發展出臺灣山界的協作文化。然而「協作」終究是被動的,山地居民的後代,在一連串的考古工作之中,建立對於自身過往的認知,也進一步思考自己之於祖居山林的主動角色。

PROFILE

楊理博 旅行是生活,土地是信仰,戒不掉的是把生活裝進背包裡,走入他方與山林。把親土文化當成直譯自大地的語言,聽古老的故事,唱土地之歌。現在努力的學習當一個山人。

族人特地穿上族服進行調查工作。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