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採集學】星空下,精靈圍著山唱歌

文字攝影插畫/坪林故事採集

「還記得親水公園對岸那密密麻麻的鷺鷥公寓嗎?鷺鷥寶寶現在都換成潔白的羽毛囉!」「大雨散去後的山濛濛霧霧,有兩道虹與霓掛著。」「鋪著綠色軟毯的石頭是我們吃午餐的地方喔!」精靈們亂入我的夢,在翻身如炙燒生魚片的悶熱夜裡,忽睡又醒。我想要涼快的風襲來,冰鎮收服這隻發威的秋老虎。

隔天往坪林的公車上,塞滿裝備精良的中年男女,嘈雜大聊上次郊遊的趣事,一點都不像是班駛向清幽山林的接駁巴士。我身旁的大哥是少數不發一語的乘客,他穿著簡便,用雨傘自製的防水布,罩著歷經風霜的背包,上面還有補丁痕跡。我出自好奇,「你也去坪林爬山嗎?」沒想到竟然開啟大哥的回憶。

大哥說他的大學時代(猜測應該是30年前了吧!)上完週六上午的課,大家背起行囊坐上公車,一路從臺北公保大樓、公館、新店,循著蜿蜒的北宜公路抵達坪林街上,採買完食材就沿著北勢溪上溯,徒步前往闊瀨國小,借宿學校教室,或在吊橋下的河岸紮營。「晚上升起營火,大家圍著唱歌,我還吹口琴伴奏呢!」「難怪石精靈說他以前常常被木炭燙傷……」我摀起嘴,改口說你們好瘋狂喔!「隔天一早走去三水潭坐竹筏渡河,再沿著河往上游走,穿出森林就到宜蘭外澳火車站,搭上藍色普快一路睡回臺北。」現在的青年也沒這麼熱血!

以前坪林因為有公車到,附近又有很多難度不高的古道,無疑是學生的旅遊首選,也就讓露營地沿著各條溪流錯落分布。當時還沒有一到假日就被遊客占據的社區接駁小巴,山區鄰里的產業道路才正開始開闢,遊客得靠雙腿走路,手頭比較鬆的就雇在地人開車接送,一趟也不便宜。「小貨車開在顛簸的石子路上,有時候還要下車幫忙推車呢!」大哥回憶說。

這些小道有些被埋沒在新的馬路下方,有的則回復成叢林模樣,最近才又在古道復興的運動下被挖掘出來。想起前陣子跟藍天登山隊走一段淡蘭古道中路,過一關,再過一崁,野草燎原,鐮刀斬開前路,夾道昆蟲驚跳不已,溼氣與熱氣在鏡框內蒸騰起霧,身體流出舒暢的汗。帶隊的江大哥指著溪邊駁坎告訴我們,那裡曾是梯田, 腳下石橋也是遺跡,「臺灣堡圖上找得到的路就能定義為古道,沿途會有先民生活的痕跡,有石頭橋,有駁坎,有古早厝,有土地公廟或有應公廟,或靠近溪邊有水資源。駁坎通常是耕作的地方,因生活需求而築成水梯田或旱田,也可能因地形容易崩塌或地面不平,為了穩固、填平地面而築駁坎,變成田地或房子的地基,代表人為開發的痕跡。」

PROFILE

坪林故事採集 原本是一個坪林在地青年的尋根之路,後來受到山林與鄉野的召喚組織團隊。他們發現隱藏在現代生活角落的神祕小精靈,一點一滴找回被遺忘的記憶與神祕的技能力量,將舊時與環境共好的生活延續到當代。將蒐集到的坪林人文故事記錄在臉書粉專「坪林故事採集」。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