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遊食趣】稻米收割前的遍地金黃

文字.攝影陳志東

24節氣中的「小滿」,指稻秧正在結穗,逐漸飽滿;接續的節氣「芒種」,指的是稻已結穗並開始散發細芒。小滿與芒種代表稻子正要結實累累的關鍵期,但在亞熱帶的臺灣,特別是屏東,小滿就已經是準備收割的季節了!

5月下旬是臺灣稻田最美的時刻,從屏東、臺東開始一路往北收割直到6月,美麗的不只是那金黃飽滿的稻穗,更在那跟前跟後的白鷺鷥與牛背鷺,準備獵捕從農地翻出來的小蟲與蚯蚓,那漫天舞動的飛羽是這季節最美的華爾滋。

最盛大的景觀通常出現在臺南後壁。這個因為紀錄片《無米樂》而名噪一時的淳樸農村是臺灣最大米倉,當年嘉南大圳通水灌溉後,後壁因北幹線流經,豐沛水源造就一望無際的稻田,即便到了稻米面積逐漸縮小的現代,每年一期稻作仍維持3500公頃上下,收割季節非常壯觀。

臺灣稻米的美味取決於三個關鍵,第一是農試單位與農民多年來努力改良與耕種;第二是先民胼手胝足開鑿水圳,包含高雄曹公圳、彰化八堡圳等等,這一條條水圳就如血管動脈,滋養了臺灣各大平原;1930年嘉南大圳完工後,原本澇旱兩極的嘉南平原更一舉成為臺灣糧倉,稻米的質與量迅速提升。

最後一個關鍵,就是日本人引進蓬萊米。全球稻米主要區分秈稻(在來米)、粳稻(蓬萊米)與糯米三大品種,其中糯米用來包肉粽、做麻糬;在來米是泰國米、印度米那類長條形的秈稻,現在臺灣多用來加工做碗粿、菜頭粿;蓬萊米就是現今臺灣人常吃的橢圓形稻米,例如台稉九號、越光米等。全世界只有臺灣、日本、韓國、中國等少數國家吃蓬萊米,其他國家主要食用在來米。

PROFILE

陳志東 資深旅遊美食記者,飛過許多國家,踏遍臺灣每個鄉鎮,近年專攻食材源頭與烤肉,最愛生活中各種人事物觀察,對農民與土地有著濃厚感情。

一碗白飯大約是兩株稻穗的量。在熱騰騰的白飯上打一顆雞蛋並淋點醬油,就是日本人最愛的吃法,很能彰顯米飯本身的甘甜與香氣。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