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採集學】坪林「大菁」奇

文字.攝影.插畫/坪林故事採集

初次和木精靈相遇,是在坪林老街上,他娓娓道來竹簍、竹籃的材料及技法,越來越熟稔後,他帶我們往山上走,那是阿公阿嬤曾走過的路,漁光往闊瀨路段,淡蘭古道的中路,木精靈指著橢圓形的綠葉說:「你一定聽過他的名字,摘片葉子揉一揉,等會兒告訴你。」

木精靈一路蹦蹦跳跳,這會兒指著薏苡,「臺語是鴨母豬,你摸這灰白色的種子,很硬喔,我們會拿來串珠,當作項鍊。」那會兒又在溪畔拔起質地粗糙的木賊,「把這把綁一捆,可以拿來做桌椅的刷子。」木賊有好幾節,他轉過頭截斷某一節,接回去又完好如初,「這又叫接骨草啦!你猜哪節是我重新接回去的?」短短四、五公里的路程,跟著木精靈走走停停四個多小時,還沒走完。山林像是坪林人的生活手帳,木精靈穿梭日常的拼貼,「你看這姑婆芋雖然不能吃,但可以拿來餵豬,下雨時折一下它的大葉子還能當帽子。」跳過雜亂成叢的長枝竹,「這你認得出來吧?家裡的竹籃子就是用這種編的,也會把它種在屋子附近。」

經過派出所,他丟兩顆榕菝(檸檬番石榴)過來,「試試我最喜歡的水果,很香吧。」遙望竹柏,他端正站姿,「這是坪林以前重要的經濟樹種,大人利用河流從上游運到下游,小孩子都把葉子當假睫毛玩。」蹲在茶園的河邊,木精靈跟水精靈低語,想到什麼似地才轉頭說:「坪林曾種植大菁,用來做成藍染的顏料出口喔!」

低頭看手指頭那一點紫黑墨色,成了褪不去的記憶。回到坪林老街,我馬上問姑姑是不是真的會用「鴨母豬」做項鍊,後來獲得了一串珍貴的項鍊;我問阿嬤木賊要怎麼綁,她加碼用晒乾的芒草綁了一支掃帚送給我。

上網查大菁的資料,也就是馬藍Strobilanthes cusia (Nees) Kuntze,在端午節、中秋節前後可採收。一百年前為臺灣前三大經濟作物,僅次於米、煤。文山、石碇生產泥藍(含水量較多的泥狀染料),平溪、坪林生產藍靛(經壓榨過濾水分,較為乾燥的塊狀),北部全運往艋舺,有些銷至當地的染坊,有些再輸出至中國沿海,每年輸出約為兩萬一千擔。

這是人力密集的產業,製作染料和染布各有分工。製作染料時,先將馬藍的葉子浸泡在水中,夏天約等待24到36小時,藍靛素才會完全溶出;將腐葉撈出,再加入適量的石灰乳、快速攪拌,然後再次等待,等藍靛沉澱後用胚布袋過濾,成品稱為藍靛。

PROFILE

坪林故事採集

原本是一個坪林在地青年的尋根之路,後來受到山林與鄉野的召喚組織團隊。他們發現隱藏在現代生活角落的神祕小精靈,一點一滴找回已遺忘的記憶與神祕的技能力量,將舊時與環境共好的生活延續到當代。將蒐集到的坪林人文故事記錄在臉書粉專「坪林故事採集」。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