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書報攤】如果未來有一座閱讀的島嶼

文/陳文琳

在當代,我們對「閱讀被○○取代」並不感到陌生。同樣,關於閱讀及其未來,我們談得口沫橫飛。我們想要緊擁閱讀,卻發現與閱讀的距離,早已隨著時代與媒介的演變,產生了迂迴的變化。

在網路尚未興起,「電視」仍然當道的時代,書籍曾一度為電視所取代。雷.布萊伯利的《華氏451度》裡,主角打火員蒙塔格的妻子,就是成天抱著電視,將之視為家人的代表。終於我們砸掉電視,迎來網路世界──羅伯.桑塔格《消失吧,紙本世界!》將時間設定在2035年,大家戴著智慧視鏡,就能免費取得掃描成檔的書籍內容。紙本書能走到世界的盡頭嗎?艾力克.菲耶寫《三境邊界秘話》,〈高塔上〉描述一位老者攜帶著被編輯拒絕的所有書稿、數十億本未曾拆封的書,堆疊成塔,形成人類「破碎幻夢」之總和。

讀著讀著,彷彿快被說服這就是書所要面臨的未來世界,同時亦難以想像這樣的未來會到臨。畢竟待在書店工作,即使亦深知書店的「淡季」逐漸拉長,對於紙本世界建立起的閱讀體系,仍舊抱持微弱卻不滅的信念。

當一名書店店員足夠久,會漸漸明白踏進書店的客人,不全都是為了書,而是書店裡的其他事物而來。比如一間老房子的氣味、一隻貓咪的酣睡,或是一次踩點的打卡,當然也有人只是為了借廁所。無關乎對錯或適切與否,試想:書店能被任何人需要,再開心不過。

只是,每一個書店店員心中,都存在一座或大或小的書夢之城,等待走來的讀者放下城門,找到一本能化成自己嗓音的書,如同瑪格麗特.愛特伍的《瘋狂亞當》裡,桃碧教克雷科人小黑鬍閱讀那些「記號」,「你得幫它發聲,你要讀它,閱讀就是你把這些記號變回聲音的方法。」

在花蓮這座小城,經常遇見來自四面八方的旅人,相近語言與不同語言皆有,但一部分來自中國的旅人,偶爾會讓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們面向自己所處國度的方式,是儘可能攜帶著疑惑,尋覓一本可能釋疑的書。部分旅人會要求我為他們的書「包裝」。我一邊帶著困惑一邊用廢紙、報紙將書密封起來,直到有一天我才知曉,原來這樣的包裝為的是能讓書抵達他們的國家。這些旅人對書的心思,總是讓我繼續擁有與書為伍的小小動力。

未來書與書店將會如何?或許會消失,但樂觀地想,也可能以各種形式繼續留存於這座星球。因為總要相信,這世界無論如何都存在著「爬字的人」,願意花時間爬著紙上鉛字,積累成地質層,緩慢隆起一座閱讀的島嶼。

PROFILE

陳文琳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畢業。目前在花蓮生活,擔任時光二手書店店長,雙貓的墊員。人生中喜歡的事物皆與書有關。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