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書報攤】在餐桌上團聚和失去

文/彭顯惠

結婚前開書店前歸鄉農耕前,我跟一般上班族 一樣,外食後回家是普遍的生活模式。但在宜蘭深溝村,外食跟自煮差不多麻煩,加上兩個孩子要帶 便當,而周邊又有很多優良食材,自煮相對來說是較好的選擇。

因為在這樣的場域開書店,食材相關書籍成了 選書的大宗,而我也常在生活裡,因著農友的菜、 自家的米而想起某本書裡的一句話、一個場景。

兒子今年 7 月即將升上國中一年級,近日有了些微的青少年現象,最大轉變就是週末開始有他的小應酬,要去附近同學家玩。最近一、兩個月甚至有了中午不回來吃飯的情況,一開始是憂心去人家 家打擾吃飯好嗎?後來發現他是早上吃很多或是帶零食過去,同學家週末中午也是隨便吃食,因此兒子自帶食物倒也不突兀,反倒是我有些不習慣。

從小到大我們幾乎都一起吃飯,就算以前孩子 白天給保母帶,但晚上都會一起吃晚飯,週末更是三餐一起吃,這是再平常不過的生活模式。現今孩子交代不回來吃飯,代表他長大了,人際關係開始慢慢往外延伸,最顯著的就是他的餐桌不再固定在家庭,同儕團體的餐桌可能逐漸比家裡的餐桌更有吸引力。

《少了你的餐桌》這本書,作者川本三郎在他的生命歷程裡,記錄最微小的共食經驗,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可能是前公司的同事、或是在一起過的家人,這本書充滿了對人對愛的回憶。 但餐桌上真的都那麼幸福嗎?跟我們訂米的穀東, 在訂了幾年後,偶有這樣那樣的意外而不再續訂, 有的意外真的很意外,想到自家種的米,無法再伴隨一個家庭,心裡頭就有了難以言喻的哀傷。

《幸福的餐桌》一書,猶如黑色幽默的諷刺, 然而誰又能來定義真正的幸福呢?想死的人還在餐桌的一角,從來沒想死的樂觀少年,卻在一次車禍中離世,女主角在全家聚集的餐桌上,傷痛地講出

「為什麼想死的爸爸沒有死,男朋友卻死了」的話, 但家中卻無人苛責,女主角的哥哥悲憫回應,原來你已經傷到會講出這種話了啊,真可憐。

我們在餐桌上團聚,也在餐桌上失去,人總是不斷往前進,前進的動力就是好好的吃飯,飯跟誰吃、如何吃,都象徵了在生活裡的某些無可掌握, 但我願在這段時光裡,珍惜一同用餐的人們,不論是家人還是朋友,直到不再一起的那天來臨前,這 才醒悟,原來連餐桌都是一項人生必要的功課。

PROFILE

彭顯惠

前平面設計、今多職書店主人。往事不用再提,未來不用多想,路該怎麼走都在一霎的起心動念。現在雖然貧窮,但是做著自己想做的事。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