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軟時光】山裡有什麼

文/陳培瑜

「山裡有什麼?」在我還沒開始爬山之前,對於森林和山野的認識都是來自書籍和電影,當然也包含了繪本,所以我總覺得樹林和山徑的樣貌都差不了太多。

開始帶著孩子到處爬山之後,才發現原來所在地區的氣候、海拔、人為因素都會影響山林的樣貌,而近郊山林和又遠又高的百岳雖然都是一片青綠,但內裡所蘊含的生命能量和形態卻大大的不同。

山是公平的,只要願意走進去,只要不是更多的掠奪,人人都能在自然中感受到放鬆、愉悅的力量。就像《生命之河》裡,作者將河流與生命連結,暗喻流動的河流就像是不斷前進的生命,內裡有滿載的力量。而不論喜怒哀樂,每個人都會有屬於個人的特殊經驗。

山林也是如此吧?它不僅公平,還很開放,一直以來都是如此。不過,越來越多的道路和房舍往山邊移動,人類的欲望不斷擴張,眼看沒有停止的一天,傷痕累累的山林還能如何應付人類的予取予求?

在看完亞洲水泥掏空花蓮太魯閣土地的影像後,孩子們問:「把山上全部挖掉變成一間公司的錢,這件事情怎麼看都怪怪的,為什麼還要一直吵來吵去,請那間公司不要再挖了,這又不是種在田裡的菜或是山上的樹林,拔掉會再長出來,挖光光的山怎麼可能會再長出來?」

在討論環評、水泥產業,甚至是財團壟斷的問題之前,孩子直觀的想法,似乎可以為糾紛40年的問題找到答案。

然而,事情真的可以這麼清爽嗎?

《魔法森林的秘密》邀請讀者戴上不同顏色的眼鏡,看到不同色層裡森林的秘密,於是不尋常的動植物就紛紛現身了,森林變得豐富了。書本外的真正森林裡,的確有著滿滿的生命力,但人們經常會感到無聊,也許是因為全然不知樹木鳥獸之名,所以無法產生認同?也或者是對森林與人的關係毫無想像力?這些問題如果都能找到答案,人與山林間的連結想必會有­­­­­­­不同的風景,就像是戴上《魔法森林的秘密》所附的眼鏡一樣,以此作為一個多元觀點的起點,臺灣的山林未來或許會有不同的樣貌。

PROFILE

陳培瑜

熱愛童書,相信閱讀繪本是提升孩子閱讀能力的重要關鍵,曾在花蓮開設凱風卡瑪兒童書店,目 前暫居臺北,並陸續推出數位繪本作品。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