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大豆復耕熱,CNS大豆標準卻30年沒更新,業界籲修正

文/ 林慧貞 首圖攝影/ 汪文豪

臺灣每年進口800萬噸黃豆、小麥、玉米,自給率僅6%,農委會鼓勵農民轉作雜糧,其中大豆更是重點項目,不過目前臺灣尚未針對國產大豆制定品質規格標準,現有的CNS大豆國家標準只是參考進口大豆品質分級所制定,而且將近30年沒翻修。社團法人臺灣穀物產業發展協會目前正著手擬定屬於臺灣的黃(黑)豆標準,包括完整粒、夾雜物、酸價等,希望讓業界收購國產大豆時有所依循。

不過到底是要另立新規範,或修改現有CNS國家標準,仍待各界討論。

現行大豆標準跟著美國走

近年本土非基因改造豆漿、豆腐大行其道,連知名食品廠義美都跳下來跟農民契作。據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統計,去年臺灣大豆生產面積約2,147公頃,相較5年前54.56公頃,成長高達40倍,且市場需求持續攀升。

農委會推動大糧倉計畫,希望2020年全臺雜糧面積達3萬公頃,不過相關配套措施還有待制定。以現有最夯的大豆為例,國家標準CNS 2793雖有「大豆」,但只供參考,且上一次修訂日期是1989年,公佈日期更要追溯至1967年當時正是戰後美援大量進口黃豆之初,也因此臺灣的CNS規範大多跟著美國走。

例如CNS 2793和美國黃豆規格同樣分成四級,第一級破碎粒在10%以內,接著依序是20%、30%、40%,夾雜物也一樣,依序是1%、2%、3%、5%。

但美國大豆多是透過散裝貨輪大量運輸,來臺後9成當飼料,本土黃豆則是直接食用,採收加工與運輸路程只要1、2天,難以適用現有的CNS標準。農友與業界得自己摸索,因此不時傳出生產者和加工廠認知不同,衍生糾紛。

確保黃豆新鮮,新增酸價標準

為了讓蓬勃發展的本土大豆產業不致失序,農糧署和社團法人臺灣穀物產業發展協會正著手擬定臺灣黃豆(黑豆)品質規格標準草案,參考美國黃豆協會、世界大豆重要生產國中國的最新標準,以及臺灣CNS標準,初步訂出5級:第一級的破碎粒上限降低到5%,接著依序是10%、15%、20%、30%,夾雜粒也下修標準,前三級只容許1%夾雜物,第四、五級則是1.5%和2%。

相較以往CNS標準,這次穀協還新增了酸價標準,前三級是3.5mg-KOH/g,後兩級則是4mg-KOH/g、5mg-KOH/g。草案召集人、前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江文章表示,酸價代表黃豆的新鮮程度,新增訂的酸價是參考中國高油脂大豆標準,不過臺灣的大豆油脂沒有中國高,這部分標準略作調整。

江文章認為,現行臺灣標準太寬鬆,大豆蛋白質高,若破碎粒太多,接觸空氣後容易氧化酸敗,也就是一般民眾認知的油耗味,因此這次才會加嚴和新增酸價標準。

是否修改CNS國家標準仍待討論

上週四穀協在「第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暨2017年十大嚴選穀得獎頒獎典禮」和業者共同討論草案,契作上百公頃大豆的雲林農民謝明拴表示,穀協訂的標準不難達到,現在農民大多是和加工業者共同討論收購標準,的確會發生認知糾紛,「我跟你說要這級,你怎麼給我這種品質」,若能訂出一個標準給農民和加工廠參考,建立共識,可解決很多糾紛。

江文章表示,新的臺灣黃豆標準是指乾燥後的標準,也就是可直接分級收購的標準,生產者和加工業者可以在這個共識上,進一步訂出自己的規格要求,例如更高蛋白,「重點是建立共識,讓彼此有所依循。」

翻修標準是業界共識,但到底是要另立新規範,或修改現有CNS標準,仍待各界討論。江文章擔心標準檢驗局不願修訂CNS標準,不過農糧署表示,穀協若覺得CNS標準不合時宜,可以提供建議給農糧署,農糧署再請發文給標檢局修正,標檢局應不會拒絕,若業者要訂更嚴格的交易標準,業界可以再討論。

臺大食科所教授呂廷璋則認為,修訂標準必須要由下往上走,希望企業提供標準,讓穀協參考,之後再提供給國家修訂CNS標準,才能符合業者需求。

除了仍在討論中的臺灣黃豆(黑豆)品質規格標準,江文章表示,穀協未來也打算修正芝麻、花生、薏仁等等重要雜糧作物的標準,「業者以後就可以明確的說,我這個集貨中心就是提供第一級原料。」希望能促進臺灣雜糧產業發展。

十大穀得獎得獎名單

除了改善法規,穀協三年前也創立「十大嚴選穀得獎」,分為國產稻米組、國產穀物雜糧組、國產原料組。

國產稻米組得獎名單分別為南僑集團「御米飯 美味熟飯」、臺旺食品「紫薯米元氣」、味榮食品「有機糙米醋」;國產穀物雜糧組得獎者,弘陽食品工業「手工紅薏仁酥」、宏亞食品工業「茶豆仁潤果」、餐御宴食品「富麗有機糙米餅」、薌園生技公司「地瓜糙米果」、味榮食品「厚禮禮盒—國產黑豆蔭油膏/國產黑豆蔭油露」、福壽實業「國產香甜玉米片」;國產原料組得獎如實製粉公司「佳實糙米鬆餅預拌粉」。

穀協每年會選出十大嚴選穀得獎,鼓勵使用本土稻米、穀物的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