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綠主張】飼料玉米多仰賴進口 本土雜糧飼料面臨的3大挑戰

人吃五穀雜糧,禽畜的餵養也多半以雜糧飼料為大宗,即便國內仍有少部分以廚餘製作飼料,在非洲豬瘟的威脅下,經由市場機制也將逐漸萎縮。如此,作為主要飼料來源的雜糧材,就成為重要的研究議題。

新聞
國內首創「百糧盛宴」行銷優質國產雜糧,臺南大遠百熱烈進行中

國內首創的「百糧盛宴」行銷優質國產雜糧活動昨天在臺南遠東百貨熱鬧展開,也揭開為期至11月4日的「好糧抵這!南區國產優質雜糧聯合特銷會」的序曲,由高雄綠色友善餐廳「義郎創作壽司」主廚胡財賓打頭陣,聯合國立曾文農工師生、以及12家特銷會參展單位,共同推出103道雜糧料理讓在場民眾大快朵頤。

新聞
屏東農機支援蘭陽,復耕宜蘭黑豆找回記憶豆油味非夢事

去年宜蘭開始有農民集結復耕宜蘭老種黑豆後,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隨即投入選育研究。花改場作物改良課助理研究員陳正昇說,過去曾有農民猜測宜蘭老種可能是來自屏東滿州的在地黑豆,但今年研究室採收後進行比較發現,兩者單是外觀表現就不太一樣。

新聞
推廣創意米榖雜糧美食,農委會假日辦趴踢

還記得懷念的爆米香滋味,或是田園土窯的烤番薯,還有熱騰騰的烤花生嗎?這些懷舊的國民美食,在星期日的臺北希望廣場重現。

新聞
國產大豆復耕熱,CNS大豆標準卻30年沒更新,業界籲修正

臺灣每年進口800萬噸黃豆、小麥、玉米,自給率僅6%,農委會鼓勵農民轉作雜糧,其中大豆更是重點項目,不過目前臺灣尚未針對國產大豆制定品質規格標準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綠主張】喜願十年:對臺灣雜糧未來再奮進

二○○七年喜願麵包在主婦聯盟合作社的支持下,開啟一場由生活消費者出發的臺灣小麥復興運動,並透過論述與行動實踐,直接促使政府活化休耕政策,鼓勵農民種植進口替代作物,提高契作轉作補助。雖然,這兩年秋作雜糧受氣候變遷影響總體收穫量,但民眾對本土農糧意識已漸甦醒,市場對本土雜糧的加工需求也有越趨活絡。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適合有機或友善耕作,臺南場發表新品種黑豆臺南11號與硬質玉米臺南29號

本土雜糧再添生力軍,配合農委會推動大糧倉計畫,預計2020年大豆和雜糧總面積增加到3萬公頃,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育成不易感染白粉病、營養成分更高的青仁黑豆新品種臺南11號,以及不易感染銹病和葉斑病、不需灌溉和噴藥又耐低溫的硬質玉米臺南29號,兩個新品種都具豐產特性,臺南場盼能提高糧食自給率,並增加農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