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供/ 豐年雜誌 文/ 林慧貞 攝影/ 謝佩穎
四季豆、小黃瓜、甜椒等蔬菜是許多人餐桌上的日常料理,除了好吃,這些作物還有個共同特點,都是「連續採收作物」,即不定時開花、結果、採收,然而這個特點卻讓農民管理時傷透腦筋。
開花結果期是防治病蟲害的關鍵點,以甜椒來說,開花時會引來薊馬大舉入侵, 結果時可能發生炭疽病,同一個植株果實成長速度不一,上端還沒轉色,下端已經可以採收,因此若在上端果實噴農藥,不小心沾染到其他即將採收的果實,就可能導致農藥殘留過量,況且農民大多習慣全株噴藥。
甜椒是連續採收作物,須謹慎注意農藥殘留是否超量,使用IPM從前端管理作物健康,可減少農藥殘留風險。
衛生福利部統計,2012~2015年市售農產品農藥殘留不合格比例,豆菜類連續4年奪冠,直到2016年才退居第2位,包括連續採收的菜豆、豌豆等都是不合格常客。除了精準使用農藥,從前端及早增強作物抵抗力,才能降低農藥違規風險。
甜椒白粉病非絕症,理解病徵對症下藥
嘉義縣新港鄉蔬菜產銷班第52班班長吳石城,帶著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退休研究員楊秀珠走進結實纍纍的彩色甜椒網室,診斷病蟲害,前後巡了兩、三條畦仍無「功」而返,走到旁邊隧道式棚架甜椒園,才勉強找到一、兩個植株葉子黃化、捲曲,「不好意思,找不到太多案例。」這句道歉聽得楊秀珠欣慰不已,連連說沒關係,「你們管理得太好了!」這是新港鄉蔬菜產銷班第52班多年來充分實踐IPM的成果。
彩色甜椒是嘉義縣新港鄉重要作物,其中新港鄉蔬菜產銷班第52班是最早以彩色甜椒為主要作物的產銷班。早期臺灣甜椒種植面積小、不受重視,農藥廠商不願意登記用藥,導致許多農民無藥可醫,尤其遇到茄科作物殺手白粉病,最嚴重時全部廢園。吳石城回憶,1993年曾遇過白粉病肆虐,「葉片都落光,只剩枝幹。」因為無藥可用,只得自己摸索使用防治資材。
由於甜椒是連續採收作物,專研IPM的楊秀珠早就注意到甜椒農藥殘留、可用藥少的問題,於是主動找上吳石城合作,推廣IPM。以白粉病為例,這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初期會在甜椒葉背產生小斑點,嚴重時白色粉末覆滿整個葉片,植株逐漸衰弱、枯死。楊秀珠分析,白粉病菌株孢子容易在中午乾燥時隨風釋放,晚上濕度高時發芽、大量傳播,因此得把握孢子還未釋放時,在中午時噴霧,阻礙孢子飛散, 或直接摘掉罹病植株葉子,移除病原。
嘉義縣新港鄉蔬菜產銷班第52 班的彩色甜椒揚名國際,也供應國內許多知名大賣場,作物管理受到肯定。
即使後來農政單位陸續增加甜椒白粉病用藥,如得克利、白克列,但楊秀珠仍向農民強調,不要完全倚賴化學農藥,而是理解病蟲害形成過程,對症下藥防治。溫網室甜椒平常就要注意通風,真要使用農藥時也記得輪替使用,避免產生抗藥性。
「早期預防」是IPM的核心精神,楊秀珠說,許多人以為生長前期使用化學農藥,後期改用生物資材,避免藥物殘留,就是好的管理方式,IPM則是從每個環節下手, 預防病蟲害發生,「管理作物必須跳脫農藥殘留迷思。」
IPM 不只是改用生物資材,治本管理才是目標
這個概念許多農民你知我知,但就是做不到,在楊秀珠的眼中,新港鄉蔬菜產銷班第52班班員已經是勇於接受新觀念的農民,但一開始也對楊秀珠的說法持觀望態度,直到他協助當地困擾已久的軟腐病問題找到解方,農民才真正心服口服。
軟腐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初期會在病株產生小斑點,慢慢擴大、腐敗、流出汁液,原本該堅硬的甜椒變得軟爛,完全無法食用,更嚴重的是造成整株死亡。過往農民幾乎束手無策,雖然明知銅劑未登記使用,也只能在休耕時以銅劑消毒土壤, 發病時噴藥、摘除罹病植株。
楊秀珠初到產銷班與農民溝通時,不直接對他們說用什麼藥才好,而是從軟腐病形成原因分析,並一一走訪甜椒園,了解當地農民栽培模式。他觀察,由於甜椒是當地重要收入,因此農民大多不會輪作, 長期下來病菌容易潛藏在土壤中。休耕時,農民雖然會淹水加銅劑消毒土壤,但因甜椒多種在溫網室裡,農民也不會輪作,為免麻煩,許多人不會移除設施, 因此無法完全淹到每個角落,甚至只淹到畦溝,畦面依舊沒消毒到,下一季栽培時自然容易重複感染軟腐病。
從葉子顏色就能判斷作物是否缺乏肥料、病菌入侵,楊秀珠認為培養農民這樣的判斷力和觀念,遠比直接用藥來得有幫助。
軟腐病雖然棘手,但並非一朝一夕形成, 而是成串的連鎖反應。軟腐病菌喜歡高溫多濕環境,平時潛藏土壤裡,待植株出現傷口時入侵,此時還不會馬上發病,等到下雨、濕度變高時,被入侵的植株才會大爆發。表面看起來一個晚上就淪陷,實際上病菌早已埋伏許久,植株萎凋或果實腐敗往往已經病入膏肓。換句話說,農民有許多挽救的時間點。第一個關鍵期是休耕,新港鄉蔬菜產銷班第52班班員灌水淹田,但必須更細緻,楊秀珠提醒農民別怕麻煩,暫時拆除田間設施,將地整平才能完整消毒每個角落。
近年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各區農業改良場極力研發的液化澱粉芽胞桿菌,也是對抗病蟲害的利器,這種微生物菌被譽為「植物界的表飛鳴」,可分泌多種抗生物質,抑制其他真菌、細菌生長,以往農民習慣將幼苗浸泡在化學農藥中,則可用液化澱粉芽胞桿菌於種植前後澆灌,讓菌株於根部自行生長,「以菌抗菌」更有效。
此外,軟腐病菌會藉由植株傷口入侵, 因此平常修剪植株時,就要小心別讓傷口太大,修剪後可以施藥保護,但因未有登記藥劑,可以75%酒精取代,加速傷口癒合,在傷口還濕潤、尚未癒合前,盡量不要「過度關心」,例如頻繁到田裡走動, 以免擾動環境中的病菌,入侵土壤。
遵循這樣的步驟,克服軟腐病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另一半即是基本功,平常多注意天氣變化,肥培管理適當,讓植株健康長大。等到開花結果時,甜椒植株抵抗力消退得差不多,可以補充葉面肥,發生病害時,初期罹病植株及鄰近植株,澆灌、噴灌矽酸鈣溶液;若真的太嚴重,大絕招是使用健康的朝天椒根砧嫁接苗,利用根砧耐熱、抗病特點,持續種植1~2年就可大幅改善。
新港鄉蔬菜產銷班第52班班員本來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沒想到竟真的擊退棘手軟腐病,現在班員已經對生物資材、病蟲害預防相當熟練,相較許多農民開口閉口都是軟腐病、白粉病用什麼藥最有效, 他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環境是否變化、濕度是否太高、土壤缺乏元素。「他們都有把我的話聽進去。」楊秀珠欣慰地說, 農民已經建立IPM的觀念了,即使不盯著看,甜椒還是顧得漂亮又健康。
薊馬危害甜椒果實,導致外觀受損,使產品價值降低。
善用生物資材、葉面肥, 增加作物抵抗力
雲林縣農民陳進財,是楊秀珠眼中另一個把觀念內化的模範生。他種植的菜豆、小黃瓜、青花菜等等,都屬於難以管理的農藥殘留高風險群,在嘗試IPM 前,他已經有基本的觀念,知道不能全部倚賴農藥,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團隊帶來的主要是細部修正。
不過陳進財說,「鋩鋩角角都抓到一些, 一點點就差很多!」以農藥違規常客菜豆為例,深受小型害蟲薊馬、粉蝨、葉蟎喜愛,偏偏這些害蟲常殺不死,用化學農藥容易產生抗藥性,在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輔導下,他試著用黃色黏板,輔以性費洛蒙誘引,成功解決惱人蟲害。
另外也從根本為菜豆打地基,陳進財的抗病蟲害原理很簡單:「植株別太軟,硬一點才能抵抗蟲蟲大軍。」許多種菜農民會大量使用氮肥,讓作物長得多又快,但他深知,這種快速成長的植株「軟軟的」, 抵抗力不佳,且長太密容易引來病蟲害, 因此他一開始就使用抗病性較好的嫁接苗,使用適當氮肥,重質不重量。
關鍵在於善用葉面肥。陳進財解釋,葉面肥可以增加植株厚度,直接噴灑作物, 吸收快,消退也快,「植物不會一直長」, 所以一開始只要在土壤中施入適當氮肥,觀察植株生長狀態,再視情況輔以葉面肥微調,增加抵抗力,就可大大降低病蟲害, 不用煩惱後期農藥殘留問題。
甜椒出現畸形果可能是因病菌入侵,必須從一開始就注意種苗是否帶進病菌。
克服慣行障礙,讓農民跨出第一步
一旁楊秀珠聽著陳進財「講課」,連連讚許點頭,「沒錯沒錯就是這樣,我說的話有人懂!」一開始推廣IPM時,農民常常對楊秀珠相敬如「冰」,懷疑他說的話不切實際,但做出成績後,農民心服口服, 到後來只要他踏進村裡,就有人問:「楊博士,今天要來上課嗎?」還常搬出滿滿一大箱水果、蔬菜塞爆後車廂,連尾牙都不忘邀請他。
楊秀珠笑著說,IPM第一關是幫農民做心理輔導,很多農民用同樣的方式種了幾十年,不敢嘗試新作法,因此必須互相溝通,達成共識,講清楚每種資材、方法的優缺點、使用方法,同時身體力行「做給他們看」,若能看到實際成效,農民自然願意投入。
其中,「耐心」也是農民必須學習的課題。推廣IPM過程中,有些農民仍經常陷入傳統農藥思維,陳進財以過來人身分說, 有些農民看到IPM模式成功,問了操作方法,然而卻又不肯按部就班執行,只想知道什麼病要用哪種資材,解決表面問題就好,「而IPM是理解作物、病蟲害原理, 從出生到老,把植株老中青時期都顧好。」IPM的精神在於實踐之中。
本文轉載自《豐年雜誌》2018年3月號封面故事。《豐年雜誌》電子書平台,請參考:udn讀書吧、TAAZE 讀冊生活、HyRead、Zinio、華藝線上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