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梁鴻彬
「高鉦臺灣鯛繁殖場」繁殖出的魚苗,在臺灣市占率超過七成。之所以會有這麼高的市占率,除了優異的育苗技術外,以科學化管理、智慧設施,精準把關的規格化產品與精準出貨量,是商譽與口碑的關鍵。有了好的魚苗,才有好的成魚;在極端氣候肆虐的今天,高品質魚苗帶來的高抗病、高環境抗壓,更是臺灣鯛產業鏈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源頭。
「高鉦臺灣鯛繁殖場」位在嘉義縣布袋鎮,是占地面積達17公頃的現代化養殖基地,每年供應上億尾占全國七成以上的臺灣鯛魚苗,堪稱全國臺灣鯛養殖的核心樞紐。憑藉著精準選育、科學化管理及智慧化設施,讓臺灣鯛出口穩定,逐步奠定臺灣水產繁殖產業中的領先地位。
夏鯛冬烏三代漁人 撐苗市七分天擦亮招牌
高鉦創立於2010年,創辦人林篤毅是2017年十大神農獎得主。家族原本在嘉義東石養烏魚,林家烏魚子全臺有名。他是林家養殖漁業的第三代掌門人,有著企業管理碩士學歷,憑藉對養殖業的熱情與遠見,實務經驗結合企管理論,十多年來持續擴張育苗場域規模,從最初的5公頃逐步拓展至今日的17公頃,魚苗年產量也由900萬尾攀升至驚人的1億尾。嘉義縣布袋鎮得天獨厚的氣候與水質條件,提供了極佳的自然優勢,再加上養殖重鎮的地理資源,讓繁殖場發展擁有堅實基礎。
林篤毅自小便跟著父親、爺爺養魚。「夏鯛冬烏」剛好是兩種不同魚種的季節,目前就是兩邊各忙半年。林篤毅說明,高鉦主要飼養吉富(GIFT)品系臺灣鯛,俗稱「新種臺灣鯛」,是以公種歐利亞品種(Oreochromi saureus)及母種尼羅魚品種(Oreochromis niloticus)雜交而來,創造出肉質更結實、鮮美的優質魚種。
高鉦的臺灣鯛魚苗,經由嚴格挑選與科學配種,目前已培育出具備6大優勢的種苗:抗病力強,減少養殖過程中發病率;高雄性率與高存活率,育苗期僅需15天;抗緊迫力佳,降低運輸損耗,並有專用的液態純氧運輸車配送;生長快速,6個月即可達600公克以上;背肉厚、取肉率高,體型圓潤黑亮;能穩定供應提高市占率,占全臺臺灣鯛種苗市場超過70%。


導入智慧養殖系統科學選育 打造繁殖標準化典範
繁殖場內的品系選育,由水產專業背景的場長謝孟桓執行。種魚先進行外型與基因條件的嚴格把關,待魚苗孵化後會先集中至水泥池,再利用篩網分級篩選,確保規格一致,以利日後飼料管理與出貨品質。謝孟桓說明,魚苗在孵育成形後,先在室內清水池中養殖一日不餵食,之後再投放幼鰻肥飼料,讓魚苗習慣啄食團狀飼料,也是往後漁民養殖的成魚不雜食魚塭藻類、有機物的關鍵,所以臺灣鯛已不像過往對吳郭魚的印象,不再有土腥味。

每批魚苗出貨前,會再透過鐵篩進行最終篩選,依客戶訂購數量使用特製量杯計數,落實精準交貨。整套SOP流程涵蓋生產、品管與出貨三個階段,實現高效率且高品質的營運模式。林篤毅強調,高鉦自2019年起積極導入智慧養殖管理系統,採用自動牽苗機、自動切料機、停電警報器、發電機自動啟動系統、氧氣警報系統、自動監測設備與監視器,未來計畫導入自動增氧機與雲端遠程作業系統,這些設施不僅提升管理效率,也顯著減少人為風險。
包膜魚塭打造類溫室環境 人工孵化也要綠能室內化
林篤毅解釋,臺灣鯛魚苗對氣溫變化極為敏感,尤其在冬、春交替之際,極端氣候常導致魚苗死亡率升高。為應對此挑戰,林篤毅率先於2016年參考中國溫棚模式,投入高額成本,為魚塭搭設客製化鐵架並覆蓋塑膠膜,創造溫室般的微氣候環境。經實測,魚塭「包膜」可提升水溫6至7℃,大幅提高魚苗在寒冬的存活率,甚至寒流來襲時仍能持續供貨。雖成本高昂,每公頃造價超過百萬元,年養護費達20萬元,但對穩定產能與市場競爭力的貢獻無可取代。

高鉦積極參與學術研究與政府計畫,與國立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教授郭建賢、水產試驗所等單位,共同進行魚苗生長實驗與疾病防治研究,並每年提供出苗量數據,讓臺灣鯛的全國生產量有預警機制,進行入池參考及價格預測,漁民、業者可提早進行產銷調節。2019年,高鉦更獲得GLOBAL G.A.P.(全球優良農業規範)國際認證,為全臺唯一取得該認證的臺灣鯛繁殖場;2023與2024年連續取得BAP(最佳水產養殖規範)國際認證,展現高鉦在國際水產界的信譽與實力。
因應氣候變遷與繁殖季節限制,高鉦已於2018年啟動人工取卵與孵化技術實驗,利用水流模擬魚卵在母魚口中的環境進行孵育,致力於在非繁殖季也能穩定供應魚苗。同時規畫結合綠能技術,建置室內溫控育苗設施,減少對氣候的依賴,朝向全年穩產、低碳環保的未來目標邁進。
因對等關稅出苗量減三成 恐影響產銷價格
今年(2025)4月上旬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林篤毅不諱言:「影響很大,今年4至6月出苗量已減少3,000萬尾,預估至今年底,全臺臺灣鯛生產量將減少30%,去年因為臺灣鯛價格來到高檔,每臺斤有41至42元,現在產地收購價低了快10元,已經接近養殖成本,根本沒有利潤。」
「我們15年來從未調價,今年才將一尾魚苗的價格從3毛漲到5毛,但很多漁民要不就乾脆不放養,要不就是觀望,有些原本15天就應該出的魚苗,也拖到20多天才出,因為租的魚塭要做光電場,我們也停止出苗,希望日後藉由漁電共生,能利用人工孵育技術,在室內就能育苗。」
面對未來挑戰,林篤毅期許,高鉦臺灣鯛繁殖場不僅是一個高產能的育苗基地,更是一座結合科學管理、技術創新,與永續經營理念的現代化養殖漁業典範。在養殖環境變遷與全球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高鉦以實證導向的經營哲學,為臺灣水產養殖業注入強勁的生命力與國際競爭力。
隨著智慧化、科學化與國際化三位一體的發展藍圖逐步實現,高鉦不僅引領臺灣鯛走向國際,更為全球暖化下的水產養殖業,提供可複製的永續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