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防疫一體】為維護動物福利,迅速掌握疫病監測,進一步研發人道撲殺技術模組

企劃製作/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文/莊安華 圖片提供/謝進益、盧春宇、廖震元、畜產試驗所彰化種畜繁殖場
處在全球化時代,新興傳染病一旦爆發就無遠弗屆地蔓延。在國際推動「防疫一體(One Health)」的概念下,臺灣建構防疫一體的傳染病整合防治研究計畫,強化因應疫災的核心科技能力,對抗各種新浮現傳染病的挑戰與威脅。

盤點國家實驗室,強化檢測及監測能量

人類、動物防禦病菌的戰爭,永遠打不完!如何在最快的時間內,做好疫病的檢測與監測,掌握傳染病的攻擊動作,攸關防疫減災的成效。

2003年,由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設立的「國家動物傳染病檢驗實驗室」,負責診斷、研究國內動物的惡性傳染病,以及緊急製造動物防疫用疫苗,是臺灣農業試驗研究機關第一座高規格的生物安全性實驗室。

檢診動物疾病  金字塔分工最理想

然而,在疾病檢診的領域裡,以「金字塔」結構的分工,也就是由最基層的地方政府動物防疫機關診斷實驗室,負責採樣、進行第一線檢測,若有檢測結果不確定或產生疑問,則往上送至中層的區域診斷實驗室、最高層的國家診斷實驗室進行確檢,是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疫學研究組組長李璠認為「比較理想的狀況」。

不過,近年來地方政府動物防疫機關的公職獸醫師除了面對舊有的防疫工作外,還要忙於動保業務,因此多將採樣的動物疾病檢體直接送往國家實驗室檢驗。李璠指出,如此長期下來,國家實驗室的人力與設備不堪負荷、檢驗工作超載,而且也增加研判與回溯檢體的困難度,造成國內動物疾病檢驗體系出現「倒金字塔」結構的發展現況,並不是一個合理的方向。

然而,要改變這樣的困境,事涉地方政府動保業務的調整,恐無法在短期內改善。因此在防疫一體計畫下,畜衛所先從強化國家實驗室本身的檢驗及檢測能量做起,目前已添購或汰換部分實驗室的檢體處理與檢測設備,藉以提升檢驗能量、縮短檢驗時程,強化國家實驗室的硬體設備;針對禽流感、小反芻獸疫(羊瘟)等病毒,改良及創新檢測技術;規劃動物傳染病動物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實驗室;優化畜衛所檢診資訊平台,改善動物傳染病樣本的運送體系;進行重要動物傳染病檢測的能力比對試驗、人員生物安全教育訓練,提升國家及區域實驗室品管;串連國家及區域實驗室,建構實驗室網絡等。

彰化種畜場以環控監視系統隨時觀察禽類的狀況。

一旦發生人畜共通傳染病後,疾管署也會同時連結畜衛所的國家實驗室,展開檢驗合作。疾管署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主任李淑英舉例指出,雙方日前針對禽流感H7N9病毒,各自進行家禽與人類的檢驗,並將各自檢驗結果所得到的序列資料等訊息,互相交流、充分溝通各自領域的考量,最後才有一個全面性的風險評估。

研發人道撲殺採技術模組  去化染疫畜禽

當禽流感、口蹄疫甚至非洲豬瘟等疫病出現時,為了防治疫情蔓延,確定感染疫情牧場的家畜、家禽依照規定,必須全數被立即撲殺、去化處理。然而,隨著動物福利議題被重視後,防疫單位除了將染疫畜禽就地且立即撲殺外,也必須設法將畜禽死亡的痛苦降到最低。

長期研究經濟動物人道飼養、運送與人道屠宰方式的農科院動物產業組廖震元研究員表示,過去臺灣首度發生口蹄疫、禽流感時,缺乏大量撲殺畜禽的經驗,以致未有人道撲殺相關的SOP(標準作業流程)可參考,相關之設備也不足,所以當時在撲殺過程中狀況百出,例如電擊禽畜的安樂死設備使用到半途就出現電力不足,或是執行撲殺的人沒受過訓練,驅趕動物時無法讓動物乖乖就範,造成社會觀感不佳,也造成人員的危險。

此外,臺灣地狹人稠,考量牧場接近人群,以及空氣、地下水等污染問題後,無法像地廣人稀的國家可以直接將禽畜屍體露天焚燒、就地掩埋等方式去化屍體,因此除了需要開發一套符合人道原則的撲殺SOP,如何在臺灣研發一套符合現況、並能迅速去化疾病風險畜禽屍體的作法,也相對重要。

參考國際經驗  落實因地制宜 

在防疫一體的計畫下,防檢局委託廖震元研發染疫畜禽的人道撲殺模式。廖震元說,目前世界各國都有自己一套的撲殺規範,他先檢視、測試各國做法後,再依據臺灣的法規與環境,研發適合臺灣操作的模式。

例如,以家禽的大量撲殺來講,可以將家禽限制在禽舍某個角落裡,使用人體無害、無刺激性且持久的惰性氣體泡沫,覆蓋在家禽身上,讓牠們雖然呼吸不到空氣中的氧氣,卻可在無痛苦的狀況下缺氧失去意識,就是現有能夠採用最人道的撲殺方式之一;或是利用飲水中添加水化氯醛讓家禽昏迷,再進行氣體撲殺也是常見的家禽人道撲殺方式。

農科院動科所動物物產業組研究員廖震元(左)提出,針對染病禽畜,應有相關應變的人道撲殺SOP,不僅可達到防疫安全,同時兼顧人道原則。

在家畜部分,廖震元研發出便宜、安全、高效率的電昏機械,並將操作前的準備、使用機械方式、最佳電擊部位等事項,納入緊急應變計畫中,後續也會推出教學方案並已進行相關演習。

廖震元針對畜禽的屍體去化,則是預計設計一台能夠迅速移動至牧場進行攪碎屍體、裝袋的自動機械,方便立刻將屍體處理到化製場或焚化爐能夠應付的狀態,再運至化製場、焚化爐或掩埋場,完成屍體無害化、去化的流程,大幅降低疾病的散佈風險。

「我們儘量採用人道撲殺最高水準的技術模式,以及提高處理畜禽屍體的能量,同時也與地方化製場、焚化爐等單位做好協調,提高地方處理疫病發生時的應變能力,迅速遏阻疾病的蔓延。」廖震元強調,當發生疫情時,政府與業者依照這一套人道大量撲殺與屍體去化模式,立刻啟動處理步驟,就能在疫病爆發時達到防疫安全,又能兼顧人道原則。

人畜共通的疾病對人類存在嚴重威脅,政府整合農方、人醫的防疫資源與量能,透過跨部會合作,整備研究團隊、發展科技防疫,才能有效對抗各項新浮現疫病的挑戰。

延伸閱讀

【解構防疫一體】防疫計畫新篇章,建立團隊與制度,用科技力杜絕疫災

【解構防疫一體】禽舍迎向智動化,環控、監測由科技代勞

【解構防疫一體】謹慎使用抗菌劑,提升獸醫服務體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