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10年!公視旗艦紀錄片《農村的遠見》,把世界農村的故事帶回來

文/林宜潔 首圖攝影/謝佩穎 圖片提供/公視

臺灣農村的未來可能會是什麼模樣?公共電視發表全新紀錄片《農村的遠見 / The Eternal Farm Villages》,由曾獲金鐘獎的《城市的遠見》原班人馬操刀,籌備10年,帶著臺灣意識踏遍德國、印尼、美國、荷蘭、日本與臺灣各國,以高規格4K影像製作,拍下兼具遠見與永續的各國農村典範。

「我們不是來找解答,我們是來幫臺灣做功課。」導演劉嵩說,這不是一部簡化問題,看完藥到病除的紀錄片。為深化討論,各國當地農民、政府、民間單位與企業經營者,都是影片叩問的對象,為的就是帶給臺灣農村發展更多願景與想像。

《農村的遠見》紀錄片共有兩季十集。第一季於今年12月起上映,每週二晚間十點在公視主頻道播出,「公視+」OTT全球同步上架英文版及4K版。第二季節目預計於明年上架。

橫跨歐亞美洲,尋找農村典範

看見臺灣農村的隱憂,《農村的遠見》總策劃林盛豐,邀請具30年紀錄片拍攝經驗的金鐘導演劉嵩,率領團隊踏出國門,籌備十年,歷經四年拍攝剪輯,當臺灣的眼睛,盼把國際上農村發展的成功案例帶回來。

第一季從在印尼峇里島,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具千年歷史實行至今的水稻灌溉系統與農民組織「蘇巴克」開始。到德國南部,30年前就拒絕城市化發展,堅持鄉村定位,最終獲得歐盟農村競賽第一名殊榮的懷楊鄉(Weyarn)。

另外,進入世界第二大農產出口國荷蘭,討論被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烏特列支等國際大城環繞,佔地高達1800平方公里的農業帶「綠心」(Groene Hart ),如何在城市開發的聲浪中被保護下來。

也深入現場了解80年前創立於日本,對現代耕作影響深遠的MOA自然農法,以及曾在1930年代毫無希望,至今因自律規範執行良好,名揚國際的美國納帕河谷(Napa Valley)精緻葡萄酒產業。

金鐘導演劉嵩(左二)與《農村的遠見》總策劃林盛豐,歷經四年攝製工作,跑遍歐亞美三洲,帶回世界農村典範的第一手紀錄。

看見農地存在的意義,以荷蘭綠心為例

乍看產值低於城市的農地,存在的意義為何?在第一季荷蘭主題能找到呼應。被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烏特列支等都會區包圍起來的永久農地「綠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荷蘭政府以國土計畫執行劃設的綠色開放空間。除了自然景觀,也有酪農產業存在其中。

「你會很好奇,旁邊那麼多城市發展需要土地,怎麼能夠保留這麼大一塊農地?」當地農民和城市人如何看待這件事?劉嵩說,最令人驚訝的是,綠心的價值不只當地農民以之為榮,連附近城市的人都認同。綠心甚至被認為,替附近大城增加了國際競爭力。

只要騎20分鐘的腳踏車,城市居民就能到達綠心,成為非常好的休閒去處。「原本應該是存在阻力的城市需求,反而變成了保留的動力。」影片中受訪的荷蘭環境建設部前國土規劃辦公室副主任Bart Vink 也強調,綠心計畫的成功關鍵在於綠心價值「深植人心」,獲得各方人士一致認同。

面積達1800平方公里的荷蘭綠心永久農業區,被四個國際大城環繞,至今仍保有美麗的生態農業景觀,其受珍視程度可見一般。

以臺灣意識出發,尋找「遠見」和「永續」範例

關於世界農村精彩的故事很多,劉嵩表示,這系列紀錄片的拍攝重點,在於「遠見」和「永續」。典範必須經過「時間的檢視」,並且有一定的成果。

劉嵩說明,遠見要靠時間證明。以荷蘭為例,治水工程的規劃是以百年起跳,印尼蘇巴克制度更是歷經千年考驗。影片中紀錄的農村案例,都是歷經長期的內部討論,尋求共識,一步步長期實踐。

他說,「每十個受訪者,就有九位說,現在的規劃與努力都是為了下一代。而且,他們留給下一代的,不是存摺中的存款,而是珍貴的土地。」每一個農村成功的背後,都有強調永續經營的理念,而不是壓榨現在所有能拿走的好處。

農村如果跟都市比較產值,難有優勢。然農村帶給人類生活,環境永續、生態保育的價值,卻是難以計量。

眾志成城,看見公民讓願景成真的力量

「這種影片有時候會落入一種討論,就是別人人民素質比較高。」劉嵩認為,改變關鍵在於身處其中的人,是否真的捲袖子開始行動。他說,在長達數年的拍攝過程中,他看到地方公民如何透過檢視自己的優劣勢,積極溝通凝聚共識,設定目標後往前走,經過幾十、數百、甚至上千年才有今天。

「我想沒有人生出來就是那樣,都是從教育開始的,每個例子都是從無到有。」劉嵩說,我們必須理解,政府不可能什麼事都做,其次,通通交給政府去做,農村反而變成了政府要的樣子,比起地方居民親力親為開花結果,後者反而會有更強的認同感。

劉嵩舉例,德國懷楊鄉為了要設立自己的圖書館,由鄉民發起開會企劃。整個過程中,鄉公所只幫忙找了一個能供給使用的空間而已,其餘經營規劃都是鄉民自行決定。

而在荷蘭綠心中經營酪農業的農民,以愛護環境出發,為自己訂定「永續提升計畫」。靠著對環境愛護,對產品品質的責任感的自我要求,獲得市場正面認同,並且能永續經營下去。

拍攝數年下來,劉嵩觀察,一個農村成功經營的原因,常常與公民自覺,尋求共識並且實際採取行動有很大關係。(攝影/謝佩穎)

典範不是藥方,盼議題長久發酵

「拍攝影片不是在開藥方,而是希望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劉嵩說,他與長期關注臺灣農村發展的策劃團隊,花了非常多的時間搜集資料,並不是為吹捧別人多好。而是當世界各地跟我們國家一樣,面臨農村人口老化、產業衰敗問題的同時,好的範例是怎麼做?我們又能怎麼做?

劉嵩說,「拓展視野,廣泛閱讀,比一直用同一個角度看事情來得好。」公視有很多優質節目,像是《我們的島》,其實長期都關注臺灣島內面臨的問題。而他的責任,是把這些材料帶回來,不只在播出的時候帶來啟發,更期望這些材料長期發酵,為臺灣農村帶來更多願景和想像,啟發臺灣珍惜、正視農村價值的聲音。

《農村的遠見》播出訊息:

2018年12月4日起,每週二晚上十點於公視主頻播出,每週日晚上八點於公視3台播出。

「公視+」OTT平台「4K中文版」及「HD英文版」同步上架,免費加入會員,全球收看。http://bit.ly/ptsEternalFarmVill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