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坤燦

畢業於松山工農,求學時期一頭栽入植物世界裡,至今近40年。因為愛花成痴,從求學、工作、生活都充滿花草的蹤影,無處不是對於植物的專業與熱情。2013年為完成更大的栽種夢想移居宜蘭,打造650坪的個人植物園。
玫瑰花色嬌豔、花容婉約、花香馥郁,集各種花卉該有的形、色、香等優點於一身,著實讓人難以抗拒。全世界許多國家都有著名的玫瑰花園,位處亞熱帶與熱帶的臺灣,氣候雖不是栽培玫瑰的首選之地,但在園藝工作者的努力下,政府轄管的臺北玫瑰園、士林官邸玫瑰園,民間企業經營的雅聞七里香玫瑰森林、雅聞湖濱療癒森林等,都有各種玫瑰盛開的景象,讓愛花人可以徜徉在玫瑰花園中,觀賞各種玫瑰的美麗。
在花園欣賞玫瑰時,耳邊常聽到旁人討論哪個是玫瑰?哪個是薔薇?其實,不論是臺灣的玫瑰、日本的薔薇(バラ)、中國的月季,還是英文的Rose,它們皆屬於薔薇科(Rosaceae)薔薇屬(Rosa),是一個龐大的雜交品種群,只是各地習慣的稱呼不同而已。正如英國劇作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在作品《羅密歐與茱麗葉》中的名句:「名字有什麼關係呢?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

35,000個品種性質多變 雜交茶香玫瑰劃分古典與現代
玫瑰屬於常綠或落葉,灌木或木質藤本,主要分布於北半球,多適合生長在涼爽的氣候環境。玫瑰在西元前就用於園藝等用途,但在18世紀以前,歐洲原有玫瑰種類相對有限,主要包括法國薔薇(Rosa gallica)、百葉薔薇(Rosa ×centifolia)及大馬士革薔薇(Rosa ×damascena )等。18至19世紀,東亞的薔薇屬植物傳入英國與法國後,育種者開始運用引進品種進行雜交,其中以原產自中國的月季(Rosa chinensis)尤為重要。月季因為擁有「月月開、季季開」的特性,育種利用後,開創出可以四季開花的雜交茶香玫瑰(Hybrid Tea, HT)系統。
玫瑰品種繁多,目前已知的薔薇屬原生物種約有267種,經過世界各國玫瑰愛好者精心育種後,玫瑰品種數量已約有35,000種。美國玫瑰協會(American Rose Society)以1867年世界上第一個雜交茶香玫瑰「La France」育成為分界,將玫瑰品種大致區分為古典玫瑰(Old Roses或Old Garden Roses)與現代玫瑰(Modern Roses)兩大類。

古典玫瑰泛指1867年以前培育的品種,共有16個主要系統,依花期可分為一年一季開花的夏花型與四季開花的常花型,花朵層次豐富,通常擁有兩個以上的花心包捲,花型較扁圓。現代玫瑰具代表性的雜交茶香玫瑰,花徑約8至12.5公分,花型立體、色彩豐富,因花朵碩大且具觀賞價值,成為受歡迎的玫瑰品系,適合用作切花;此外還有豐花玫瑰(Floribunda, F),花朵繁密、株型緊湊,適合作為灌木叢或花壇造景,是各大玫瑰園的花叢營造者;適合陽臺盆栽的迷你玫瑰(Miniature, Min)系統,以及作為棚架、欄杆美化使用的蔓性玫瑰(Climber, Cl)等也都屬於現代玫瑰。


玫瑰養護必須日照充足避強風 品種生長、開花特性需了解
欣賞玫瑰之後,許多人都會被它們的美所折服,也想嘗試栽培。在種植之前,應先確認栽培位置須有充足日照,並能避免強風頻繁侵襲,是將來養護玫瑰的先決條件。臺灣生產的玫瑰苗株,以彰化田尾、南投草屯一帶為主;玫瑰切花的生產分布於南投埔里、信義、仁愛等地,冬季則以屏東、高雄為主。在技術上,由於花農採用設施栽培,普遍能穩定生產出高品質的玫瑰花卉;因應社會大眾對於食安的注重,有些農民投入有機玫瑰的種植與產品生產,為食用花卉及插花的安全、衛生提升保障。
購買玫瑰苗株時,可前往專業玫瑰農場或各大園藝店選購。除了花色與香味,還需了解植株的生長與開花特性,這時清楚玫瑰品種的名字還是重要的。玫瑰苗主要分為扦插苗、空中壓條苗與嫁接苗,挑選時應選擇葉片多、莖幹健壯、無黃葉或脫葉現象的植株。若選擇嫁接苗,需留意嫁接處是否異常腫大,可能代表癒合狀況不佳。此外,網購也是一種購買方式,但由於無法親眼檢視苗株實品,建議選擇具有品牌信譽、評價良好的商家,以確保苗株品質。
購買玫瑰苗株後,除了炙熱的夏季,其他季節皆適合換盆或移植到地上種植。盆栽種植建議選用直徑7寸以上的容器,介質使用泥炭土或椰纖調配的培養土,或將泥炭土、培養土與同比例的壤土混拌後種植。地上種植需先確保種植地點排水良好,避免積水。種植穴要比苗株的盆子大3倍以上,例如苗株是5寸盆,直徑15公分,植穴應挖至45公分以上。若苗株原本栽培於培養土,可直接種植,保持土團完整,無須鬆土,但若苗株介質使用黏土,建議先將黏土去除,以利排水。


因應季節、植株狀態調節水分 花苞形成時可暫停施肥
澆水應依植株的缺水狀況來調整,當葉片稍微萎軟或失去光澤時,即表示需要補充水分。在夏季高溫期,水分蒸發較快,通常需每日澆水;春、秋兩季則約每隔一天澆一次;冬季可視情況每週澆水一次,特別是臺灣北部,冬季天氣易有持續陰雨,應適當延長澆水間隔。此外,在新芽生長與花苞形成期,植株對水分需求較高,應特別注意補充澆水,以免影響生長與開花發育。
適量、適時施肥,是培育健壯玫瑰植株的基礎。然而,施肥過量或時機不當,反而可能影響花形與花色,甚至失去品種該有的特色。當花苞開始形成時,應停止施肥,以免太多肥料影響花朵品質。


玫瑰屬於自發性開花植物,不受光週期或低溫影響,因此在臺灣,四季開花的品種全年皆能綻放。不過,由於夏季高溫時植株生長較弱,此時可暫停施肥,以減少負擔。建議在春季開花後與秋季強剪時,施用長效性有機肥,有助於促進新芽生長,使植株更健壯,增益開花品質。
修剪是玫瑰更健壯的關鍵 通風與益菌、苦楝油預防病蟲害
修剪是培育健康玫瑰的關鍵步驟。開花後,應對植株進行適度修剪,將所有枝條剪去三分之一。下剪刀的位置應緊貼朝外葉片上方,因為此位置的新芽會從下剪刀的葉腋長出,朝外生長,使枝條得以開展。如果下剪刀的位置位於朝內葉片上,則易誘發朝內生長的新芽,未來可能導致樹枝交錯現象。修剪後,枝條上長出的新芽大多在一個半月至兩個月內開花。
每支正常發育的玫瑰枝條,最終頂端均會開花。若不處理已開過花的枝條,其末端通常會長出細小的芽,這些芽未來開出的花大多較小且花形、花色皆不佳。因此,在花凋謝後,應在枝條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處剪斷,以誘發粗壯的新枝條,這些健壯的枝芽特別稱為「筍芽」,是未來開花的希望。某些品種生長勢旺盛,易在各處發芽,此時需進行疏芽及修剪,及早去除、避免長出細弱的不良枝條。

我常開玩笑說玫瑰人人愛,連病蟲害也都愛它。與其他花木相比,玫瑰確實需要更細心的病蟲害管理。常見蟲害包括蚜蟲、葉蟎、薊馬與毛蟲,這些害蟲會影響植株的生長與開花。建議定期噴灑苦楝油進行預防,以減少蟲害發生。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黑星病(黑斑病)與枝枯病。為了降低感染風險,應保持植株內部通風良好,適時修剪雜亂枝條。若遇上病害發生初期,應立即摘除受感染葉片,以防擴散。平時噴灑枯草桿菌、木黴菌等有益微生物,也可發揮防治效果。

待玫瑰綻放後,就是享受它美麗與芬芳的時刻。無論是在花園中欣賞,或剪下來作為插花,都能讓人感受到它們的魅力。對於香味濃郁的品種,可直接剝下花瓣泡茶,享受自然花香。若採收量較多,還能乾燥保存,或熬煮成玫瑰果醬,搭配各式甜點,讓玫瑰的風味融入日常生活,增添一絲浪漫與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