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島喫風土】漁船歸來後的魚市體驗

清晨三點漁船陸續回港,新鮮漁獲擺滿地,由店家們共同競標。

清晨三點漁船陸續回港,新鮮漁獲擺滿地,由店家們共同競標。

文字/攝影 呂宛霖

「快起床,一起去看漁港有什麼魚!」

在我家,到魚市場買魚是父親的差事。難得回家一趟,某次我隨口嚷嚷著,也想到魚市場逛逛,隔日時針才剛走到五,房外便傳來父親催喊:「再不出門,好貨都要被挑光啦!」

澎湖人買魚,除了到北辰市場,大多還會起個透早到第三漁港的澎湖魚市場搶鮮。因應漁業型態的轉變,第一、第二漁港在二〇〇二年從傳統漁港轉型為觀光休閒漁港,目前馬公市區則由第三漁港繼續發揮著漁獲集散的功能。

漁船在清晨微光與鹵素燈的映照下陸續返航,漁民將漁獲一筐一筐擺在地上,領有執照的商家們舉著號碼牌喊價,充滿活力的每一個喊聲都是一場生意的開始。而新鮮漁獲在交易後,會被迅速送往餐廳或是零售市場。

充滿活力的戶外市場屬於零賣區域,遊客會來此挑選,店家可代為處理、真空郵寄到府。
充滿活力的戶外市場屬於零賣區域,遊客會來此挑選,店家可代為處理、真空郵寄到府。

清晨五點對我來說還很早,但漁港早已經燈火通明,也是魚市競標的尾聲。簡單在競標區湊個熱鬧後,父親領我走至第三漁港的戶外市場,零售攤家已將漁貨整整齊齊地擺放出來,各種海鮮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給,父親也摩拳霍霍地開始了他的挑選。

一般來說,漁港的價格要比北辰市場便宜、漁貨新鮮,所以父親每個月總要來上幾趟,填滿家中的冷凍庫。「石老、青嘴、老鼠斑、嘉鱲、紅新娘……」澎湖土生土長的父親,餐餐無魚不歡,對魚種的了解也是讓我驚嘆連連。「咱澎湖人,不會抓魚也要懂吃魚!」跟著他的腳步穿梭在市場攤販間,游刃有餘向我解說著每一條魚的種類,卻也仔細觀察著魚眼、魚鱗狀態,以確保帶回家的海鮮是最新鮮的。小繞了一圈選定幾個攤販,一陣討價還價後,提著大包小包的我們往車子走回去。

不曾下廚的父親似乎腦海中已經開始浮現這些海鮮會變成什麼佳餚:「這尾青嘴清蒸最好吃;石老切頭煮湯,這些紅新娘煎赤赤(tshiah-tshiah)最對味……」我彷彿也聞到今天家中的菜飯香氣,嘴角不禁微微上揚。「石斑就抽真空讓你帶回臺北吧!」突如其來這不經意的一句,讓我的心也覺得暖暖的。

父親對這些常上桌的海洋生物彷彿有著與生俱來的了解,是成年後在都市中生活的我無法體會的。跟著父親的腳步,在魚市場中不但感受到漁民對海洋的敬畏與熱愛,更讓我意識到在澎湖與自然共生共存是多麼珍貴而美好的事情。

各樣魚貨滿足每個家庭需求,老饕也會來此尋找少見魚種嚐鮮。
各樣魚貨滿足每個家庭需求,老饕也會來此尋找少見魚種嚐鮮。

作者 呂宛霖

土生土長澎湖人,大學起滯留臺北,途中短暫旅居神戶、倫敦,喜歡體驗世界各地不同的美食文化、熱愛下廚。現役編集者,比起寫作更喜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