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照片提供 林蔚昀
二〇〇五年第一次到波蘭吃的水餃,是紅色的。切開水餃時,我和媽媽面面相覷,媽媽問:「這個……是不是還沒有熟呀?」但是要說沒熟,那紅色也未免太鮮豔了一點。忐忑吃下一口,酸酸甜甜的味道,才知道:「啊!是草莓。」
草莓包進水餃,是我到波蘭的第一個文化震撼。會不小心遇見這個文化震撼,只能怪那時候我波蘭文還不好,餐廳的阿姨也不說英文,根本不知道自己點的是「草莓水餃」。之後,我又遇見了更多關於水餃的文化震撼,比如波蘭人還會把藍莓、蘋果、櫻桃、甜乳酪、李子(一整顆,不過這就像湯圓了)包進水餃,吃的時候搭配酸奶油和白糖,而且這些水餃都不是甜點,是正餐!
波蘭也不是沒有鹹的水餃,他們有包肉的(但肉是一整塊先煮過再絞細)、包馬鈴薯混茅屋起司的、包菠菜的、包蕎麥混茅屋起司的、包酸高麗菜混野蘑菇的……水餃「沾醬」則是煎過的培根、豬油或洋蔥,也可以配奶油。不管哪一種,熱量都很高啊!

本來感到驚奇,但久而久之也就習慣,甚至愛上了。畢竟,沒有別的可以選嘛,又不是每天都有時間自己包中式水餃。我媽說得好:「如果你沒有你所愛的,就愛你所擁有的。」
住在克拉科夫(Kraków)時,我偏好兩家水餃店的水餃(沒錯,它們是水餃專賣店)。一家是老城廣場附近的「火爐邊」(Przypiecek),我習慣點一半肉餃,一半菠菜餃,有時候也會點綜合口味(包括酸高麗菜混野蘑菇水餃、馬鈴薯混茅屋起司水餃、肉餃)。天冷的時候,還會加點甜菜湯或波蘭酸湯(用發酵黑麥麵粉做成的湯,加白煮蛋和白香腸)。我剛到波蘭時,餐廳的湯還裝在杯子裡;後來觀光化,改裝在碗裡,水餃的口味也變多了,增加鹿肉水餃、鮭魚水餃……但那些口味就顯得花俏,吃個噱頭,我沒那麼愛。
另一家我喜歡的店在猶太區,叫做「梵谷家」(U Vincenta),水餃口味琳瑯滿目,而且很有創意,簡直像臺灣手搖飲。我喜歡他們的迷迭香羊肉水餃、蘋果洋蔥雞肝水餃、咖哩炒肉水餃、乳酪羅勒油漬番茄水餃。不過,後來也因為觀光化,水餃口味就沒那麼好,也少去了。
小孩出生後,我發現外面熟食店賣的現成水餃真的很方便。買個甜乳酪水餃、草莓水餃、藍莓水餃回來煎一下,就是一餐。和我不同,我老公和小孩很喜歡波蘭甜水餃。也幸好他們喜歡的是甜水餃,搬回臺灣後,我還可以復刻波蘭的味道。茅屋起司在臺灣很難買又貴,煮肉再絞碎很花時間,我很少做馬鈴薯混茅屋起司水餃,肉餃子更是從沒做過。原本我沒那麼喜歡波蘭的甜水餃,但是就像我媽說的:「如果你沒有你所愛的,就愛你所擁有的。」我現在也喜歡波蘭的甜水餃了。
這次邀稿,我想復刻波蘭的肉水餃,但又不想真的煮肉再絞碎,改用現成的絞肉加醬油炒熟再去包(包的時候不知為何我有一種在做北部粽的錯覺,可能因為料都要炒過)。做出來雖然沒有波蘭的味道,但是很有「臺波混搭」的味道,同樣讓人想起什麼都可以加、什麼都可以混的手搖飲精神。

藍莓波蘭餃食譜
食材:
燙麵一份
藍莓適量(洗過,不用切)
作法:
1、擀麵。麵團擀成餃子皮狀,包進藍莓內餡(根據我的經驗,一次包三顆就好,如果技巧純熟,可以包四顆)。


2、包好後以滾水煮。待鍋內餃子浮起再滾約三分鐘,即可撈起食用。(不需像一般水餃點兩次水。一、燙麵不能煮太久;二、內餡若煮太久,藍莓汁會溢出。)
3、上桌後,可佐白糖和優格一起食用。


作者 林蔚昀
作家,波蘭文學譯者,於二〇一三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現為波蘭及臺灣關係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