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盈發X顧瑋】用品牌和產品記錄生活

顧瑋 王盈發

文字/張曉慈 攝影/謝佩穎

長期耕耘品牌策略的王盈發,遇上深究食品與生活的顧瑋,兩人在伴手禮誕生的路途上,一個守在前端自創品牌,不斷尋覓物產開發新品;一個在後端把關,讓產品與理念整合出具辨識度的品牌形象。他們熱絡的對談中,更從伴手禮點出了社會文化的演進脈絡。

Q 兩位通常會在什麼時機和場合送伴手禮?挑伴手禮時有什麼標準?

顧瑋(以下簡稱顧):很多時候,準備見面禮是很平常的。禮物上我都是挑選吃的較多,當然也會選自己開發的產品。

王盈發(以下簡稱王):我認為送禮就是一種分享。這可能是生活上用得到的,或是使用方式更便利、機能更好的,甚至是自己用過不錯的,吃的、用的都有可能,就是把發現到的好東西分享出去。

顧:不過若是好友,反而可以不必太「多禮」,我會送上自己的珍藏,可能配上素胚布就完成了,不用再考量包裝。

王:這點我剛好相反,因為我是做設計的,反而會仔細挑選,因為送出去的東西也代表了我個人的品味。

Q 兩位有沒有印象深刻的收、送伴手禮的經驗?

顧:我曾經拜訪一個民宿老闆,後來他從日本金澤帶回伴手禮,當成新年禮物寄給我。那是一組醬油禮盒,有小瓶醬油,還有一個小小罐的醬油粉,是用醬油醪乾燥後再磨粉的,這是我在臺灣還沒有發現過的東西,而且都小小的,一個人使用也沒有負擔。

王:其實朋友送禮給我都很擔心會不會選到我設計的東西(笑)。我個人很喜歡蒐集玩具、也愛聽黑膠唱片,有朋友從美國寄來我沒有的黑膠,或是要排隊才買得到的限量玩具,這些東西也許不是很貴,卻代表有人了解我,讓我很感動很窩心。

Q 這幾年來,國內的食品禮盒有什麼趨勢?

顧:我覺得食品禮盒已經更清楚設計的重要了。過往業主常會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樣子,現在的禮盒已經不是只有美,還可以讓外在的產品、包裝,和業主本身的理念,更剛好符合內外一致的個性,能美得有道理、有邏輯。

王:我也認為現在的禮盒比較會追求內外在的平衡,像顧瑋就很有理念,能跨領域挖掘到許多好東西,讓商品可以既本土又國際。我做設計 30 年了,早期的包裝只是用來盛裝物品或遮醜、襯托的功用,到了現代的禮盒發展,吃的用的各類型商品相比,的確是吃的比重較高。我觀察到幾個重點,像是小農和特色品牌的崛起,他們背後的理念更清楚簡單、更能感動人;而且現在業主對社會責任更有使命感了,會加入很多對環境好的理念。所以我們設計師要先理解業主,才能做出包裝,這個包裝也才能貫徹理念,達成品牌辨識度。

Q 許多老街整條街都賣同一種名產,看起來毫無鑑別度,兩位認為真正在地、突顯地方特色的伴手禮該是如何?

顧:事實上老街的統一化就會造成這種結果,因為用一致的東西來服務別人,便讓競爭力下降。只要不太迎合別人,做出自己的樣貌,特色才會起來;還有社會意識的改變、消費者的選擇改變,地方價值也才會突顯。再延伸一點談,就是房租一直漲,才留不住有心的人。

王:房租也反映了只有較有財力的品牌可以留下,才會到哪裡都看到一樣的東西。這可以從社會經濟來看,老街本代表著在地的歷史,這樣的文化演變到現在,消費者取向的改變、業主財力的改變,其實要回到老街的舊樣貌已經是不可能了。所以伴手禮本身要依照使用者經驗的轉變,更回歸到產品本質來設計,當然若再結合民間的力量和政府的管理會更好。不過我覺得滿好的一點是,現在因為偏鄉青年的回歸,讓許多地方不管是特色或產品,都更有生命力了。

PROFILE

王盈發 美可特品牌企劃設計公司執行總監,坐擁無數玩具和黑膠唱片、如頑童般的王盈發,30年來運用屢屢獲獎的精湛實力,讓設計不僅僅是包裝美感,還會深入整合理念,打造獨特的品牌形象。

顧瑋 因為愛吃,所以研究食物,將優質食材開發成加工品,並於2015年創立實體店鋪「土生土長On the Ground」。去年推出重新詮釋臺灣咖啡與巧克力的「COFE Bar」, 將「臺灣味」推廣給國內外的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