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食部】記錄生活樣貌而生的麵包

麵包

文字.攝影/目尼.杜達利茂

下雨後,蝸牛麵包跑出來了……最近雨季,我們這裡最開心的應該是乾渴的植物跟蝸牛。雨水提供養分給土地長出食物,蝸牛就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吃掉新鮮嫩葉,還多到在路上一不小心就會被壓到。

雨後還有一個現象——會看到有人在田間路邊拿著袋子,頭低低的走來走去,騎摩托車經過會打招呼說:「出來撿蝸牛哦!」撿蝸牛來料理,最出名的是阿美族,而我是回鄉後,才注意到我們這裡的排灣人也會料理蝸牛,甚至將牠們包入傳統食材裡食用。但我一直沒機會調查是不是因為開始出門工作後,族人才學習到外族料理文化?臺灣這座島上,不同族群的料理文化如何相互影響,真的很需要用各種方式記錄。

因此,我們有一款「蝸牛麵包」,小民剛開始做的外型和口味會讓人第一眼覺得是黑糖肉桂捲,但小民說這是蝸牛(因為當時我們也常幫忙朋友撿蝸牛),後來這個蝸牛開始越來越排灣族,會包小米、花生,有時候還有香蕉等等,但還是保留排灣的甜:黑糖。不管是蝸牛麵包還是其他工寮麵包,都是我們將飲食經驗揉合部分自身族群傳承的農食文化,因記錄生活的樣貌而長出的各種樣子。

各位餐桌的蝸牛們,我們慢慢出發吧!

PROFILE

目尼.杜達利茂 來自杜達利茂家族。家族在五十多年前從山上慢慢遷移到現在居住的河床地新聚落——瑪家鄉三和村。因婚姻與有了下一代,被給予新的傳承責任,現在的責任就是讓孩子一起成為部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