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參展「2025臺灣國際漁業科技展」,今(3)日開幕,水試所與嘉義大學、宜蘭大學、嘉南藥理大學、東海大學及台灣橫浜八景島公司成立「海草復育聯盟」,將透過海草床復育,協助增加海洋碳匯(藍碳)吸存量,水試所所長張錦宜表示,農業部初步盤點以臺灣本島20公頃、澎湖40公頃為目標,聯合四所大學,並引進企業協力,因地制宜復育海草床。
水試所今年以「草匯藍碳、藻護健康」為主題,參展3至5日於南港展覽館舉辦的「2025臺灣國際漁業科技展」,展出水試所在海草復育及碳匯、繁養殖技術、高效省工移植技術、模組化種植材料及農機具,以及藻類繁養殖技術、新穎加值應用、海藻添加飼料減少家畜溫室氣體排放的科研成果。
臺灣國際漁業科技展今日開幕,由農業部次長黃昭欽與嘉義大學校長林翰謙、宜蘭大學校長陳威戎、嘉南藥理大學校長張翊峰、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台灣橫浜八景島公司(Xpark水族館)董事長荒川潤及張錦宜共同啟動「海草復育聯盟」。
農業部次長黃昭欽出席致詞。(圖片提供/農業部)
張錦宜指出,農業部推動海草床復育起初從澎湖著手,但不應僅限於澎湖,因此經過初步盤點,這兩年可以復育水域還有墾丁一部分地區及嘉南廢棄的鹽田;因此初步以本島20公頃、澎湖40公頃為目標,聯合四所大學及Xpark,邀請有志海草床復育企業共同參與,因地制宜復育海草床。
張錦宜舉例,澎湖有5種海草,復育主打「卵葉鹽草」;嘉南鹽田有種被列為瀕臨絕種的「貝克氏鹽草」,復育便不只是增加藍碳,更是物種保育;墾丁地區則有一種容易採集種子的「泰來草」,水試所今年便已與在臺東當地漁會、協會合作,在「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種下千顆泰來草。
水試所在與四所大學及Xpark的通力合作下,從112年開始,深入探討海草根系環境中的物理化學條件、微生物及底棲生物組成對海草生長的影響;創新利用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方式,顯著提高人工海草苗株產量;同時研發出省工高效率的種植技術、模組化種植材料及農機具,大幅提升復育效率。目前並已在澎湖、嘉義、屏東等重要海草床進行復育示範案場。
水試所3日下午舉辦「草匯藍碳、藻護健康」論壇,由嘉義大學、宜蘭大學、嘉南藥理大學、東海大學、Xpark水族館及水試所人員,分享9項海草或藻類相關的最新科研成果。(圖片提供/農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