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 × Campobag 團隊 – 穿梭在現代與傳統間的擺攤女孩

文/李盈瑩 攝影/簡熒芸

小麥是文創平臺「Campobag」的共同創辦人,她參與了臺灣早期創意 市集的萌芽,舉辦「擺攤人生」計畫,帶領過數百位創意工作者到國外參與市 集交流。只是,如遊牧民族般的擺攤人生,讓小麥心生成家立業的念頭,而她 所謂的「成家」,是希冀能有個能夠凝聚創作者的所在,於是五年前參與了 「URS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畫,進駐迪化街老屋,讓年輕一代的創意在此落 地生根。

URS計畫的頭兩年,小麥規劃了「好味食堂」,帶領民眾在老街尋找食材、 一起料理與享用,透過購買的過程認識食材,一面與店家老闆直接交流,於是 打破了迪化街既定的年貨印象──昂貴的鮑魚、干貝、烏魚子,他們買來珊瑚 草做涼拌菜,用香菇、小魚乾、蝦米來豐富火鍋湯頭,讓迪化街的乾貨也能融 入日常飲食。而在這條瀰漫中藥與香料氣味的傳統老街,小麥也嘗試到中藥行 抓取單方,以薑黃、孜然等香料醃漬烤雞,甚至將自己過去在英國旅行飲用熱 紅酒的經驗,將肉桂、荳蔻、陳皮等香料入酒,一度讓熱紅酒蔚為風潮。

愛聊天的小麥,常像個里長伯一樣穿梭街上與老鄰居閒話家常,生活在這 裡彷彿帶有早期農村的縮影,像是隔壁中藥行的老闆娘會幫她代收包裹、彼此 通知垃圾車來了,還會互相八卦街上又開了哪些新的店家、哪間店租多少。與 其他老街最不同的是,迪化街上的老店仍大多維持著早期「前店後屋」的形式, 長長的街屋過了天井後就是住家,雖然現在後落多改為商店倉庫,老闆仍會住 在二樓或店家附近,使得迪化街多了幾分在地生活的氣息。

而大稻埕最特別的地方正在於,這座街區從來就不是農產或傳統工藝的生 產地,而是昔日臺北最為繁榮的貿易之地,居民的商人性格、商人思維,其實 某方面與小麥從事文創產業的身分有幾分類似,她眼中的迪化街蘊藏了許多寶 藏,與自己的經驗創意加乘,就有了新舊碰撞的火花。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7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