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大量高麗菜,讓原本略重口的土魠魚焿帶出清甜、回甘。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來自土魠魚的牽掛

過完年後,臺北的小廚房收到從澎湖空運來的包裹,裡頭是父親親手準備的澎湖海鮮。透著銀白色澤的土魠切片被整齊真空包裝起來,指尖感受魚肉冷凍過的扎實手感,那一刻,離家的日子與童年記憶交錯,腦海中土魠的鮮美,彷彿將我拉回澎湖的風與海。

花菜乾炒肉,是母親的手路菜。每當餐桌上有這道菜,我就能多吃兩碗白飯。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被風乾的家鄉滋味

尾牙這天,眼前擺著香氣四溢的梅乾扣肉,獨特氣味滲入五花肉的肥瘦交織間,每一口都是鹹香與甘醇的融合。然而,比起梅乾菜與豐厚油脂的交融,我更愛澎湖花菜乾的酸香清爽,那股純粹的風味,是海風和陽光對話的產物,是母親巧手保存的時光印記,也是我血液脈動裡渴望的家鄉滋味。

澎湖黃牛採放牧飼養,體型較小顯得格外愛嬌。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澎湖牛的新時光

午餐時分,同事正熱烈討論著臺北哪家牛肉麵湯頭最濃郁,有人細數半筋半肉的膠質感如何滑嫩─我靜靜聽著,忽然回憶的海潮湧上心頭─澎湖的牛肉吃的可是嚼勁,是湯碗裡的故事,是市場裡新鮮的牛肉香,是奶奶提到飼養黃牛時的眼神,是田埂上的日子,是故鄉風與海的深情滋味。

萬華街邊的刈包白白胖胖,蒸騰香氣將人拉進回憶裡。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一口刈包,咀嚼青春的海風

夜晚的臺北街頭,人潮如織,燈火輝煌。萬華的刈包攤子前排著長龍,師傅手法嫻熟,將白軟的刈包皮掀開,抹上花生粉,夾入鹹甜適中的滷肉和爽脆的酸菜。那熱騰騰的香氣撲鼻而來,我咬下一口,滿足感瞬間蔓延至全身。然而,正當這熟悉的滋味帶來愉悅時,一股淡淡的鄉愁,卻如潮水湧上心頭。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4年12月號 森光之路

臺灣著名觀光勝地,阿里山以優美自然風景、深厚人文歷史,位列國家級森林遊樂區。阿里山林業鐵路系統更具百年歷史,沿線充滿豐富生態與人情故事,林鐵不僅屬於臺灣,也是世界級的文化珍寶。

儘管一路走來不易:二〇〇九年,阿里山遭遇莫拉克風災重創;林鐵修復期間又受阻於天災不斷,十五年來無法澈底竣工。直到今年(二〇二四),在眾人排除萬難的努力下,林鐵嘉義站到阿里山站全線恢復通車,撥雲見山。

漁翁島燈塔位在一片暗流旁的高地,並非指引方向,而是提醒船隻別再靠近。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澎湖燈塔,心裡永遠的那道光

澎湖的燈塔矗立在碧海藍天間,日復一日,無聲無息地守護著這片島嶼。每一座燈塔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背景,它們不只是建築物,更與當地文化、歷史、居民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流轉著悠悠歲月。無論是風平浪靜,還是狂風暴雨,總以不變的光芒為海上航行的船隻指引方向。

澎湖海廢地景藝術節作品充滿創意,第一屆作品「怪獸遊樂園」在東衛石雕公園常設展出。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澎湖海廢與再造藝術

東北季風漸起,鹹水煙讓空氣中帶著淡淡的鹽味,冬季暖陽灑落在澎湖的海面上,如同布滿了金粉的藍色絨布,深邃而高雅;但這原本潔淨的氣息中,卻摻雜著一絲不協調的苦澀:塑膠瓶、破碎的漁網、褪色的浮球、殘缺的保麗龍箱……

林蔭包圍的散步道,盡頭便是藍藍大海。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呼喚春天的沙灘桃花源林

林投公園位於澎湖的湖西鄉,離機場只有一步之遙,是許多觀光客都會造訪的觀光名勝。公園的設置源於一九四六年的造林,長長的沙灘旁種植了滿滿的木麻黃,作為防風林,也是澎湖少數早期開闢的綠地,並於一九五三年正式建成公園。

由玄武岩構成的島嶼,隨處可見風化的柱狀結理。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鬼斧神工的玄武岩景觀

澎湖以玄武岩地形著稱,海岸周圍多是險峻岩壁。

百萬年前海底熔岩迅速冷卻收縮,使岩體形成多角柱狀的陣列,稱為柱狀節理。無論是直的、彎曲的還是傾斜的,柱狀節理經過長期風化、海蝕作用,形成澎湖列島獨特地景樣貌,也造就了不少經典觀光名勝。像是遊客必訪的「大菓葉柱狀玄武岩」,是日治時期為了連接西嶼和馬公之間的海上交通,在大菓葉海岸建設碼頭期間,意外挖掘出來的奇景。

至今母親要到海邊撿螺扒貝時,還是會包起頭巾,成為蒙面女郎。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海邊的蒙面女郎

澎湖的潮間帶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尤其是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潮差最大,大退潮後可以徒步抵達平日難以踏上的海礁,螺貝、蝦蟹也較沿岸的更大、更肥美,因此老手都會看準時機,即便是半夜三更也戴著頭燈前往採集。可母親卻說:「大海是我們的冰箱,想吃什麼拿一點就好,不用冒險只為了豐收賺錢。」

早期,到海邊撿螺扒貝的確是澎湖許多家庭的經濟來源。在今日,潮水退去後,海岸邊也總可以看到三三兩兩的人們在礁石旁撿拾螺貝,但這可不是亂挖亂撿就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