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然碳匯
林業保育署自然碳匯ESG專案平臺首批媒合11家企業 造林增匯兼顧棲地生物多樣性
全球推動2050淨零轉型,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並通過「30×30」目標,要保護全球30%區域生物多樣性,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結合淨零碳排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國際趨勢,今年4月15日啟動「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至今林業署上架46件專案尋求合作、3件企業自提案,成功媒合首批11家企業參與。
減緩極端氣候 土壤碳匯對「碳中和」扮演重要角色/楊秋忠
為減少有機物處理、分解等碳排,可將有機廢棄物製成有機質肥料或穩定的土壤改良劑,使有機物回到農田,透過土壤微生物的轉化及穩定化形成不易分解的土壤有機質,成為「土壤碳匯」的碳源增加碳匯。此法不僅能助益農業生產、維持土壤地力邁向永續農業,又解決有機廢棄物,有一舉數得之效,是最具潛力且可行性的方法。
自然碳匯、碳權走到哪?國內正跟上國際趨勢:跨國組織「漂綠」爭議、方法學更新值得借鏡
碳抵換權讓農業部門受到關注,植樹造林等以自然為本(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方法屬於碳抵換權,可自大氣中移除或固定溫室氣體的造林固碳,更能帶來莫大的生態與社會效益。但新植造林有碳匯,並不等於碳權,還要透過國家設立或認可有效方法學,各國地理環境不同,尚須建立「各地區適用」的碳抵換權計算方法,也就是適合該國使用的自然方式移除溫室氣體之方法學,且須通過主管機關核准施行。
鮮乳產地鑑別、AI蟲害監測、自然碳匯量測研發團隊 榮獲國家農業科學獎
政府部門獎項金額最高、兩年一度的「國家農業科學獎」今(12)日頒獎,包括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團隊開發牛乳檢驗技術,可區分國產與進口乳品;臺灣大學特聘教授林達德團隊利用AI影像辨識技術,開發可監測設施栽培8種主要蟲害的模組,協助農民及時預警防治;均是本屆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