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蝦食用說明書。
封面故事
聊點蝦事,蝦蝦食用說明書,教你分辨真假櫻花蝦

上山下海、遊走溪流及湖泊都能見到蝦的蹤影,好想知道一整天不斷舞動蝦腳的牠們,究竟還有哪些蝦事可以細細探究。原來有些蝦也像螃蟹一樣演化出大螯,閉合時的威力甚至可以比擬空氣砲?而我們時常害怕蝦蟹膽固醇超標,但其實蝦的膽固醇含量沒有想像中那麼恐怖?從觀賞到食用,一起以不同面向來聊點關於蝦,你我可能不知道的事。

兩名漁民一前一後地扛著豐收的蝦皮,正準備前往魚寮。(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阮義忠攝影)
封面故事
馬祖蝦皮風雲錄,消失的蝦滋味

走入年貨大街的南北貨攤、傳統漁港或市場,在玲瑯滿目的滿滿乾貨中,總能見到表皮薄透、呈淡黃色、綴有兩個黑亮小眼的小毛蝦。沒有飽滿的蝦肉,存在感有些稀薄,這種毛蝦被稱為「蝦皮」。現在市面上看得到的臺灣蝦皮大多來自澎湖或屏東東港,不過你可知道,就在幾十年前,位於臺灣西北方的馬祖列嶼,才是輸出這群小蝦的大本營。鼎盛時期的馬祖曾有年產百萬公斤的亮眼成績,成功打入日本、香港市場,是1950、60年代臺灣的蝦皮重要產地。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3年5月號 尋蝦啟事

常言道:「無魚,蝦嘛好(Bô hî, hê mā hó)。」比起魚的鮮嫩、蟹之肥美,存在感沒那麼高的蝦,似乎一不小心便退居許多人心目中的第二順位。這麼說來,我們真的了解蝦嗎?
蝦其實無所不在:漁港子弟撈捕海蝦,把大海帶到人們的餐桌上;研究者觀察溪蝦,引領大家認識淡水蝦的各種姿態。不只自然界中看得見蝦的身影,還有很多人辛勤培育不同種類的蝦。比如臺灣的草蝦養殖曾攀向高峰又滑落低谷,現在學者、業者齊心努力想把牠養回來;而米蝦原是山澗溝渠裡不起眼的存在,但經職人多年研究,竟純化培育出無數美麗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