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古人瘋海產,19世紀吃遍全世界?海產臺灣的百年歷史縮影

一口啤酒、一盤熱炒海產解千愁!海產店是今日最臺味的庶民飲食,但回到清代臺灣,大啖海鮮卻是仕紳文人的潮時尚。更意想不到的是,當時臺灣人想吃魚蝦、牡蠣、鹹魚還得依賴島外的輸入?!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研究員,帶我們一探臺灣海產轉為進口導向的關鍵,並從中窺見19世紀捲入世界舞臺的臺灣樣貌。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公民生態課】如果有一天壽司盤內沒海鮮!? 談海洋生物資源永續

海洋生物資源提供了人類許多生活中的重要物質,包括食物,因此必須有效地保護這些資源。最近幾十年來,由於直接或間接人為因素的作用,海洋生物物種滅絕的速度加快,導致物種多樣性也日趨下降。以台灣為例,雖然台灣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但是一般民眾對於海洋生物的認知卻相當薄弱,與其說是海洋文化,不如說只是停留在「吃」的海鮮文化階段。

鄉間小路4502午仔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19年2月號 午仔ngóo-á

早在清代,午仔就是遠近馳名的魚種,福建漳泉地區的盛產期為端午節前後,因而有「午仔」之名,直至今日仍是中港臺老饕的上乘。具有洄游生態特性的午仔,冬末、春初時正巧積蓄了豐厚的脂肪,是漁民口中平實有味、適合家庭料理的冬魚。趁著午仔最豐美鮮嫩的時節,讓我們一探來自近海的旬之味,佐以生活與午仔密不可分的人物群像,由他們細訴美味王者的祕密。

新聞
認識那條魚 「臺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盼以食魚教育帶動永續漁業

為了讓臺灣人不要只會吃海鮮,而是真正具備海洋文化,一群漁民、魚販、餐飲業者、愛魚民眾組成「臺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沒有健全的食魚教育,何來海鮮文化?

還記得上一次吃魚是什麼時候嗎?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對水產品的依賴逐年攀升,從1990年代的14.4公斤、2013年的19.7公斤,到2015年時已突破20公斤;而臺灣國人平均約為34公斤,高於平均值1倍多。也許正閱讀文章的您並不像我每天食用海鮮,但從飯店的海鮮吃到飽Buffet、漁港海岸的海產店、街道巷弄的海產攤和夜市的海鮮小吃,從各類以海鮮為主打的飲食,就不難看出臺灣人有多愛吃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