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農技最前線】以菇類生產觀點,淺談循環農業

若以食物鏈的觀點,來看地球上的生物,可區分為生產者、消費者、清除者和分解者四種位階,其中清除者角色如禿鷹、獵犬和蝦等,係利用生產者或消費者的屍體維生的生物,他們可算是「食腐性消費者」,但清除者把其他生物解體和轉換成小分子有機物後,無法更進一步將其轉換成無機物,便需要像真菌或營養異營性細菌,這類的分解者,將之轉變為無機物,若無分解者,地球上的物質循環恐怕也無法存在。

新聞
廢竹變黑金,古坑麻園發展生物炭解決惱人農業廢棄物

沈榮堂指出,有機農場會分區使用生物炭肥料和一般有機肥料,實際比較功效,讓大家了解生物炭應用在種植現場的情況,提高大家參與生物炭製作及使用的比例。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正港臺灣黑山羊抵加!慶錩牧場以循環農業養出精品羊

如此特殊的羊舍,主人卻並非畜牧專業背景出身。男主人陳嘉勳求學時讀的是機械科系,女主人林沁怡唸的是園藝系。夫妻倆從臺北市搬到花東縱谷中安身立命,成立以「養殖臺灣黑山羊」與「循環農業」為目標的慶錩牧場,除了已取得合法畜牧業牌照,也正在申請有機畜牧場驗證。

新聞
兼具生態與經濟效益,德國農場中的循環經濟實踐

近年來因環境保育及永續發展意識抬頭,促使全球企業由過去資源單向式消耗的模 式,加速邁向循環經濟式創新。國際上多數先進國家皆訂定循環經濟策略,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而臺灣的天然資源相對稀少,推動循環經濟對臺灣而言更為有利。全球各國中以德國的循環經濟發展較早,其循環經濟之實務運作亦深入其民間,本文簡析歐盟農業循環,並以德國伯爾海姆農場(Haus Bollheim)為例,說明實踐循環經濟的模式。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農委會高雄場召開創新技術發表會 展示「生物炭發電」

循環農業被視是政府最重要的農業政策之一,其中「生物炭發電」技術更是創新做法。為此,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高雄場)特別於4月17日召開「循環農業之生物炭發電系統示範觀摩會」,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也偕同相關主管到場出席。林聰賢指出,「生物炭發電系統」可將木質材料農業廢棄物透過科技汽化裂解方法,不但解決環保問題,同時產生綠能及農業可利用的副產品,值得大力推動,也是推動循環農業的重要利器。

新聞
豬皮水解膠原蛋白胜肽,變身平民版維骨力

豬皮是豬隻屠宰後的副產品,除了供直接食用、製造皮革與明膠外,國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林亮全教授因應銀髮族保健的需求,對豬皮進行加值應用

新聞
友善海洋經濟,漁電共生建立新養殖模式

全球高度重視潔淨、環保的綠色能源,政府於去年啟動國家能源轉型,主力發展太陽光電、離岸風電,預計在2025年達成太陽光電20GW、離岸風電3GW的設置目標。

新聞
豬糞變綠金,沼氣發電達成循環經濟

在農作物的生命週期與農事運作過程裡,藏著循環商機。政府正計畫導入臺灣產業已有的專長,發展綠電、將廢棄物再生為資源,創造農副產品新價值、建立友善地球的經濟模式,讓農業成為循環經濟的典範。

新聞
【循環經濟】格外品送牛吃,斗南農會逆向操作拼循環經濟

原本是無法進入通路販售的農業廢棄物,以及原本聞之掩鼻迴避的糞便,在不需要的人的眼裡,它們都是棄之不可惜的廢棄物,但若擺放在適合的地方

新聞
國產木(竹)材標章問世,盼永續經營本土森林,杜絕非法進口

為了振興臺灣林業,農委會林務局建立國產木竹材溯源管理及認證制度,今日公佈國產木(竹)材標章,未來消費者認明「臺灣木材」標章,即可安心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