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原鄉特色產業新選擇——有機丹參

挖開一株盛開紫色小花的草本植物,露出漂亮鮮紅的根,並散發出淡淡的參味,有點像香蜂草,也有點像薄荷,是遊客看到丹參的第一印象。

新聞
縱谷養生新三寶:當歸、丹參、紅糯米

無論飲食風潮如何改變,養生飲食永遠不退燒。過往臺灣使用的中藥材如當歸、丹參多以進口為主,有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量疑慮,近年在花改場與農民的努力下,宜蘭、花蓮也加入了生產行列

新聞
村菇雞聯盟,屏東大武打造新林下經濟

2009年88風災重創大武,面對路毀橋斷的嚴苛環境,這個「原本就在這裡」的古老部落,面臨消失的危機

新聞
花蓮場開設原民特色作物班,打造部落農業新面貌 2017 年 11 月 01 日

花蓮農改場宣大平秘書主持開訓並勉勵學員利用3天的學習機會,積極認識及請教講師,並培養與其他學員感情,拓展農業人脈。

禾穀類的臺灣藜營養價值很高。(攝影/林靜怡)
新聞
部落特色農產業就靠它們!原鄉潛力作物提升競爭力

原鄉多具備未受人為破壞的天然環境以及保留豐富的原住民特色作物資源,然而隨著時間轉變,部落漢化與青年人口外移情形日益嚴重,導致部落特色農產業逐漸凋零。為恢復原鄉特色作物復耕與建立部落農產業,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特別成立原住民農業研究室,進行原鄉部落特色作物的種原蒐集及保存、栽培技術的研發以及品種的改良等工作。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茶改場打造花東特色茶,創茶農上億收益

花東縱谷是國內知名的觀光旅遊景點,狹長的谷地橫跨花蓮和臺東兩縣,形成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境內茶樹多數種植在山坡地及臺地上,均為縱谷知名的茶產地。近年來花東茶區的晚冬與早春茶受到高山茶及進口臺式茶的衝擊,此優勢逐漸在消退中,特別是本區栽種品種與產製茶類與西部及進口茶相同,衝擊性更大。

新聞
「補貼環境促進產業發展」,楊明憲籲檢討對地綠色環境給付思維

農委會明年將推行「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調整現有補助政策,鼓勵農民輪作、友善耕作、栽培地方特色作物,許多農民和學者紛紛提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