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南食物日:越光米,水稻植株的形態。
豐年雜誌
斗南食物日:越光米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斗南町越光米的故事

「稻米」是臺灣重要農業糧食作物,同時發展出專屬臺灣的米食文化,依其特性大致上可分為三類,在來米(秈米)、蓬萊米(稉米)和糯米。臺灣最早稻作種植紀錄,可追溯至3千年前的考古遺址被發現;近代臺灣稻作文化主要在明清時期,閩粵地區移民帶來的「在來米」,也就是秈米,為臺灣人主流。直到日本人來臺後,為了配合日本政府在臺政策,修建大規模水利工程及農業設施,引進日本稻雜交育種開發出「蓬萊米」,改變了臺灣米食習慣。

馬鈴薯植株的形態。
農業經營
斗南食物日:馬鈴薯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循環農業的故事

有「大地的蘋果」之稱的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稻米、玉米、小麥。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秘魯與波利維亞境內的安地斯山脈,臺灣自日治時期引進栽培至今,歷經80餘年來的演進,栽培產區由最初期的北臺灣逐漸南移至中南部地區。

新聞
15日食物日 他里霧農食節超好食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推動友善耕作及食農教育,為讓更多人重視在地物產,推出農食節,由生態廚師以在地農產設計、創新出新食法,例如牛肉漢餅,強調從「泥巴到嘴巴」只要30分鐘的新鮮甘甜特色。此外,也訂出每月15日為斗南「食物日」,提供鎮內國中小午餐竹筍、絲瓜、臺灣牛肉等在地特產,讓學生藉由「好食」認識家鄉特產,珍惜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