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AI智能辨識農耕地景獲國際銅牌獎項 特生中心:可望作為綠色給付、碳匯計算基礎資料

農委會特生中心與雲林科技大學合作,開發國際首創農耕地景辨識技術,2022年榮獲亞洲最大發明展「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銅牌獎;特生中心表示,目前辨識率達55%,仍有很大進步空間,未來技術成熟,有望作為綠色環境給付或碳匯計算所需的生態價值評估基礎。

溫室栽培
農業技術
擺脫「風水」宿命 智慧化設施栽培遠端管理,滑手機就能看顧溫室

農業設施主要目的在保護農作物,避免受到天候與病蟲危害,營造良好栽培環境,提高作物產量跟品質,在氣候變遷威脅下,設施栽培已成為農耕重要趨勢。臺灣農業設施產業雖已有相當基礎,卻面臨內部溫度偏高、夏季運用效率差、耐風性不佳與颱風季節易受損等瓶頸,又因多數是成本較低的簡易溫室或網室,硬體設施結構簡單,栽培技術參差不齊,導致品質不易控管、銷售不穩定。也因此,透過智慧農業跨域整合,利用環境感測精準預測,使農業設施與栽培技術參數化,實施標準化生產與數位化產銷,精簡作業項次與資材過度投資,提升農業生產效能,減緩對環境衝擊,成為農業領航產業發展重要課題。

新聞
用AI增進農業、環境與生態永續,微軟與國家地理百萬美金徵求好點子

微軟和國家地理合作推出達100萬美金的人工智慧地球創新補助計畫(AI for Earth Innovation Grant program),徵求任何與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氣候變遷與水資源保護相關的人工智慧運用提案。申請即日起至10月8日,入選名單將於12月公布,評選結果以15組為限,入選者最高可獲資助金額達20萬美金,並享有微軟雲端智慧工具、國家地理社群與實驗室支援。

豐年雜誌
無人機即時掌握田間危機,降低看天吃飯風險—人工智慧近距離辨識作物現況,全面防治病蟲害

(UAV,簡稱無人機)成為時下最熱門的高空拍攝器材,各國皆嘗試將其結合人工智慧(AI)創新技術,朝向更精準、智慧化且安全的方向發展,臺灣也不例外,而在無人機於各產業的實際應用中,在農業相關領域更有顯著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