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敵
葉蟎類害蟲可危害草莓、洋香瓜、番茄等150餘種作物,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甚鉅,但因葉蟎類害蟲世代短、繁殖迅速,頻繁施藥容易導致抗藥性,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開發天敵生物防治技術,找到專剋葉蟎的「長毛小新綏蟎」,建立量產、收集、冷儲及釋放技術,有助技術承接業者計畫性生產,減少農民農藥使用。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推廣以赤眼卵寄生蜂防治秋行軍蟲等害蟲,開發出無人機GPS定位投放蜂球技術,每公頃只需5至10分鐘即可完成投放,省工省力,經試驗可應用於玉米、甘蔗及高粱產業,花蓮農改場今(21)日發表研發成果,包括寄生蜂球量產技術、GPS定位投放球體裝置製造技術均已完成技轉,技術產業鏈正式成形,有利農民落地應用。
設施栽培因溫度較高及通風不良等問題,適合蚜蟲類繁殖,往往在短時間內大量發生,釋放蚜蟲寄生蜂為友善農業的防治方法之一。在臺灣經濟作物上常見的50多種蚜蟲上,已有紀錄到40多種寄生蜂,本文將介紹蚜蟲寄生蜂的寄生機制,和2種在國內外被用做生物防治天敵昆蟲商品的蚜蟲寄生蜂。
赤眼卵蜂為卵寄生蜂,體型通常小於1公釐,眼睛紅色,身體通常為黃橘色,幼蟲寄生於其他昆蟲卵內,藉由取食卵內物質使宿主昆蟲無法孵化而死亡,屬於生物防治應用之寄生性天敵。
人類需要食物,社會需要農業,在集約追求產量的情況下,農業是否必定對生態有所破壞?為了少用農藥,保護生態,臺灣的農業專家們一直努力研發,4月2日至4月24日,臺中花博外埔園區智農館即將舉辦的「共享自然」特展,將展現臺灣「友善農業」的農業技術,看看我們可以作出什麼努力,以降低環境負擔與破壞,朝永續的願景發展。
愈來愈多農民注意到草生栽培的優點,包括保水、保濕、保肥、調節土壤溫度和增加有機質等,各農業試驗改良場所也力推草生栽培,但執行時對生態一定有幫助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著重有機生態農業研究與推廣,利用在田邊種植生態綠籬和野花,吸引重要授粉者如蜜蜂等多種有益生物,以及瓢蟲、蜘蛛等多種天敵,以及豐富農田生態系統,建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