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臺灣養鵝產業在2015年爆發大規模禽流感,鵝農歷經十年努力,如今產業才恢復到過往八成規模。
封面故事
養鵝產業10年復興 做大鵝肉市場帶動飼養成長:肉鵝供過於求拓銷路 種鵝近交衰退引新種

國內養鵝產業歷經2015年禽流感大規模爆發,大半鵝隻撲殺,2020年全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流行,鵝肉銷售受阻,鵝農在接連挫折中收拾元氣,10年臥薪嘗膽,至今才讓產業復原到當初八成規模。

養鵝業在臺灣,從早期常見的農家副業,演變成規模化產業。(攝影╱吳尚鴻)
封面故事
從農家後院到專業禽場 臺灣養鵝業發展史:走過大疫衝擊 韜光養晦10 年待展翅高飛

從路邊鵝肉攤到高級餐廳、鵝肉飯到港式燒鵝,鵝肉無論獨享或聚餐皆適合,也是平價高檔菜式都能駕馭的食材。隨著中國移民來臺生活,開啟近400年的臺灣養鵝歷史,從農家副業走向規模化的引種、保種與現代化飼養,養鵝產業在1980年代前後逐漸成熟,但2015年禽流感疫情重創,10年來產業穩步回升也尋求發展與突破。

圖片中白色、短頸(左二到左四)的白羅曼鵝,是臺灣主要飼養品種,取代圖中頸部修長、體色帶褐色、灰色的華鵝,但仍有養鵝戶同時飼養兩種。(攝影╱梁偉樂)
封面故事
中國鵝、歐洲鵝 臺灣能吃到哪些鵝?平平都是鵝 外觀、性狀、分類卻不同

鵝又稱家雁,是雁鴨科(Anatidae)雁屬(Anser )的家禽,無論東西方皆有悠久的飼養、食用歷史,又可依照發源地與特徵差異,分為歐洲鵝(Anser answer domesticus)與中國鵝(Anser cygnoides domesticus)。雖然俗名都是鵝,但在生物分類上,歐洲鵝是灰雁種(A. anser),中國鵝則屬鴻雁種(A. cygnoides),外觀也不盡相同;在農業生產上,兩者在肉質、風味、生長效率等方面皆各有千秋,共同構築臺灣畜牧場與餐桌繽紛的景象。

蔡英地從1棟鵝舍開始養鵝,現在已經擴建到12棟。鵝舍附近的農地也採用循環農業,種牧草、玉米,與生態和諧共生。
封面故事
返鄉青年蔡英地 打造密閉式智慧鵝舍:用太陽能養鵝的男人 向天歌開創養殖新可能

位於雲林四湖鄉的「向天歌」,採行「以農為主、以電為輔」的經營。場區透過太陽能發電躉售獲得穩定收入,來打造智慧化密閉式禽舍,確保鵝隻生物安全。首批鵝隻育成率高達94%,經彰化種畜繁殖場研究員抽驗足墊皮膚炎指標符合標準,至今仍維持高品質育成率。

農業經營
音樂與農業對中村拓真來說,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農業經營
田園裡的電吉他 中村拓真與爽風農園的日常:農業與音樂都是生活的一種

豪雨過後的福岡炎夏,農園裡只剩下蟲鳴與灌溉溪流的潺潺聲。然而,就在這一片寧靜之中,你依稀可以聽見幾段搖滾樂和弦從工房裡流瀉而出。那聲音的來源是中村拓真,爽風農園的主人,同時也是一名搖滾樂手。

農業經營
活化收益農田水利非事業用不動產,永續發展農田水利事業

農田水利事業為農業基礎設施之一環,為確保糧食安全及農業永續,促進農田水利事業發展,健全農田水利設施之興建、維護及管理,以穩定供應農業發展所需之灌溉用水及擴大灌溉服務,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以下簡稱農水署)需籌措農田水利事業經費,以辦理農田水利事業及維護灌溉管理組織之營運。

在西魯凱群,臺灣百合頭飾象徵社會地位與貴族階級,在魯凱下三社群,則只是單純的美麗裝飾,沒有儀式或階級意涵。
農業經營
人與自然共同編織的民族文化:魯凱族的花環植物 凝聚社群、傳承文化

若您參加過魯凱族的婚宴,一定會讚嘆繽紛多彩且充滿文化裝飾的新人和伴娘的服飾裝扮,魯凱族與民族植物的連結,不僅在漁獵、飲食上發展出獨特而豐富的地方知識,更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服飾、家屋、庭園都昇華出特有的文化美學,其中與植物關聯性最強,也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獨具特色的花環與頭飾,蘊含的文化意涵,透過植物將人、自然與文化緊密編織在一起。

在田間生長旺盛的火蔥,是月眉部落的田野美景,更是部落文化的重要組成。
農業經營
火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保留珍貴種原 守護對部落的承諾

火蔥(Allium macrostemon Bunge)有著如玻璃珠一般可愛討喜的外觀,以及與外觀形成反差的嗆辣風味,對於花蓮縣壽豐鄉月眉部落的原住民族而言,則是重要的傳統作物。近年來,在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等單位的協助下,部落族人逐步克服火蔥的病害,讓火蔥的栽培與料理,成為系統性的技術與知識,同時也讓火蔥化身多樣商品形式,將這道充滿特色的滋味在不同世代族人間傳承,也介紹給更多民眾。

農業技術
落花生台農11號田間植株生長情形,株型直立、不易倒伏,適合機械化收穫。
農業技術
落花生台農11 號高油酸品種:高產且油脂穩定性佳 適合機械採收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歷經多年研究,成功育成高油酸落花生品種「台農11號」,不僅株型矮、適合機械化採收,還具備高產量與高品質特色。與一般品種相比,秋作產量提升達三成,油酸含量更高達78~83%,顯著優於一般落花生,能有效延長油脂穩定性與保存期限,大幅降低加工業者在倉儲與品管上的壓力。

朴子溪渡槽改建工程,是農田水利工程兼顧減碳效益的實例。
農業技術
農田水利工程減碳實例——以朴子溪渡槽為例

嘉南大圳自1930年代完工以來,為臺灣重要的農業灌溉系統之一,支撐著嘉南平原數十萬公頃的農田灌溉。隨著時代變遷,農田水利設施不僅肩負穩定供水的使命,同時順應全球趨勢,符合國家永續發展政策目標,位於嘉義縣的朴子溪渡槽改建工程,便是兼顧功能效益與永續價值的典型案例。

苗栗管理處完成初檢與複檢的二重埤。
農業技術
優化農田水利設施巡檢及圳路清淤作業

臺灣地形陡峭、河川短促,加上海島型氣候導致降雨時空分布不均,豐枯水期差異顯著,而近年氣候變遷又更使枯旱缺水與短延時強降雨等加劇。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以下簡稱農水署)各管理處轄管之農田水利設施,承擔穩定灌溉任務功能。

國產大豆品種「桃園1號—金圓」品種特性表現穩定且顆粒飽滿。
農業技術
大豆新選擇 桃園1號—金圓適北部栽培:宜機械採收 不易破損好加工

大豆種子富含植物性蛋白質與油分,營養價值高,是東方人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豆漿、豆腐、醬油及沙拉油等加工品的主要原料。大豆不僅耐旱,還具有固氮作用(將大氣中的氮氣同化成氮化合物的過程),是水田與旱田輪作的優良作物。為提高糧食自給率與活化休耕地,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成功育成全臺第一個適合北部環境栽培的大豆「桃園1號—金圓」。

豐年人物
《種土》主角之一「安和哥」和「安和嫂」,目前兩人專心耕作住家附近4分地棗園。
豐年人物
《種土》安和哥養土「長養萬物」:守護有機棗園 屋前種樹「坐在這,你看多幸福!」

《無米樂》導演顏蘭權新作紀錄片《種土》入圍金馬獎,片中關注農業土壤議題,記錄竹科工程師「阿仁」希望將都市農業廢棄物堆肥轉化為土壤,奮力一搏「種土」的歷程。阿仁結識棗農「安和哥」楊安和,因在安和哥棗園看到自然照養有機的土壤,找到種土大夢成真的可能性,建立信心。會呼吸、生態系健全蓬勃的農業土壤如何養成?答案或許就在楊安和30年來的農業實踐之中。

李淵百(右)、陳志峰(左)師徒傳承,為臺灣土雞的種原保存及育種工作奠定基礎。
豐年人物
育種保種兼顧 臺灣土雞風味薪傳:李淵百攜手陳志峰 40年師徒守護臺灣土雞

臺灣土雞味道鮮美,上世紀1976年至1985年可說是臺灣土雞黃金十年,在肉用雞市場幾乎每年達70%市占率,但早年尚未建立土雞種原與品系的資料,市面有各種各色土雞,無法確認臺灣土雞品種特色,以及在育種與配種制度不健全下,土雞無法發揮雜交優勢,市場競爭力下降。

現年74歲的中興大學名譽教授李淵百,1981年首開先河投入臺灣土雞育種研究及推廣工作。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院長陳志峰傳承師門,跟隨李淵百腳步40年,從學術到實務的執行力強。兩人暢談土雞保種及育種的重要使命。

大屯29莊園園主侯奕瑋對北投文化充滿熱情,用咖啡演繹風土。
豐年人物
在大屯火山種有機咖啡 侯奕瑋要栽出北投新印象:農業與文史風景可與溫泉並立

全世界的咖啡生產國大致都座落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地區,也被稱為「咖啡帶(coffee belt)」。轉動地球儀,在咖啡帶上,從東非的肯亞、坦尚尼亞,中南美洲的巴拿馬、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哥斯大黎加及哥倫比亞、厄瓜多,太平洋中的夏威夷到東南亞的印尼,眾多知名的咖啡生產地還有一個共同關鍵字,那就是「火山」。而地處咖啡帶北沿的臺灣,也有一座「火山莊園」——位於大屯火山山麓的「大屯29莊園」。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 林華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曾任林務局局長、國立臺灣博物館副館長、文化部專門委員兼媒體公關組長、科長、林務局保育組技正、臺北市立動物園副研究員、組長、臺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豐年人物
本土森林植物精油 吸吐臺灣山林香氣:精油產業活化林業 剩餘枝葉可去化、林農有收益

2017年是臺灣「國產材元年」,隔年全國農業會議訂出十年後——2028年國產材自給率達成5%的目標,增加至五倍。距離目標達成時間,今年來到期中考階段,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積極推動可相輔相成的非木質產業發展,轄下全國八個地區分署將在今年全部各自推出不同風土的特色本土植物精油原料生產,衍生精油、純露及香水等相關產品。

各期雜誌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5年10月號 臺鵝昂揚 禽疫退散十年生聚奮起

臺灣是全球第二大鵝肉生產國家,但養鵝產業在2015年的禽流感疫情重傷,鵝農十年生聚,至今才恢復八成元氣。告別禽流感,鵝農以密閉式智慧禽舍等強化疫病管理,自國外引種改善種鵝種原,但產業仍需找回鵝肉市場,帶動飼養規模持續成長。

國人鵝肉消費習慣長期侷限在「鵝肉攤」,但疫後消費型態轉變,鵝農嘗試開發平價、多樣化鵝肉餐飲,打開新世代的味蕾;本是農廢的鵝絨,更經羽絨業循環利用搖身化白金,讓肉鵝邁向全鵝利用。養鵝挑戰未歇,但產業自有底氣昂首清歌。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5年9月號 國產羊 肉乳雙鮮

臺灣養羊已有數百年歷史,產業發展與相關技術相對成熟。然而,國內因價格關係,較常食用進口羊肉的現況,和羊乳在與牛乳競爭下,受到政策與成本等多重因素影響,使近年國產羊肉與羊乳的產量、銷售量皆明顯下滑。消費者對羊肉帶有腥味的刻板印象,以及羊乳銷售多侷限於學童市場,都限制了產業的發展。國產羊,肉乳雙鮮,未來如何推廣羊肉在多元料理上的應用,並凸顯羊乳易於消化吸收的營養優勢,是使臺灣羊產業重新贏得市場青睞的重要思考方向。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5年8月號 公職獸醫師 守畜平安

今(2025)年臺灣獲頒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認證為「(傳統)豬瘟非疫國」,成為亞洲唯一同時擁有「三大豬病非疫國」地位的國家。但多數國人也許並不清楚,我們之所以能成功打下每場公衛史上動物傳染疫病的勝仗,是因為有一群公職獸醫師們站在身後,守護著我們的日常食安及動物保護與健康。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執業現場,看看他們究竟和一般認知伴侶動物獸醫師們有何不同,又有些什麼心內話想對我們說。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5年7月號 臺灣鯛民有何懼?外銷實力極霸

臺灣曾是吳郭魚銷美第一的國家,但後來被中國與東南亞等地的低價魚瓜分市場,為了做出市場區隔,漁業署與產業界將吳郭魚改名為「臺灣鯛」。目前美國仍是臺灣鯛外銷主要市場,去(2024)年銷美量占總外銷量80%。雖然關稅問題看似來勢洶洶,但實際上主要競爭對手中國面臨比我們更嚴苛的條件。臺灣鯛產業的長遠隱憂,仍是國內放養量逐年減少,以及極端氣候造成養殖條件不利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