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全球推動2050淨零轉型,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並通過「30×30」目標,要保護全球30%區域生物多樣性,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結合淨零碳排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國際趨勢,今年4月15日啟動「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至今林業署上架46件專案尋求合作、3件企業自提案,成功媒合首批11家企業參與。
動植物防疫檢疫署昨(29)日接獲金門縣動植物防疫所通報,金門金沙鎮1肉牛場內飼養約180頭牛隻,其中7頭皮膚發現異常結節,懷疑為牛結節疹(LSD),立即執行移動管制;金門防疫所同日會同農業部獸醫研究所至現場檢查及採樣,經獸醫所以聚核酶鏈反應(PCR)檢出牛結節疹病毒核酸,防檢署及金門防疫所立即啟動相關防疫措施。
農業部111、112年委託中央畜產會專案進口雞蛋引發爭議,監察院去年10月啟動「專案進口雞蛋案」調查,今(30)日調查完畢,提出5項糾正、6項檢討改善意見,針對畜產會在超思公司未設立登記前,即與超思合作雞蛋採購;畜產會核付亮采生物科技公司蛋款金額是「到岸價格」2倍等情事,已分別移送檢調單位及財政部查處。
第7屆百大青農標竿典範挖掘稀少物種「農用」契機,建立產業化,來自屏東內埔的陳冠博發現寵物觀賞蛙常見野外非法採集來源,衝擊生態,因此投入人工繁殖,目前角蛙出口北美市場已達市占率7成;出身臺南、生根宜蘭的謝蕙雯,挖掘傳統中草藥「盤龍參」(綬草)功效,開發保養品、洗沐用品,機能性萃取外銷日本、東南亞。
臺灣開放製酒產業約20多年,目前中小型酒廠、農會及農村酒莊不乏以在地農產釀製酒類精品,其中以「格外品」農產作為製酒主要原料的恆器酒廠日前舉辦7週年慶及新品分享會,發表以新竹寶山、峨嵋、臺中豐原與石岡4地的桶柑、椪柑、茂谷柑不同柑橘製成的「地瓜好朋友-橘子」水果酒。恆器創辦人羅己能表示,一家酒廠產能有限,但希望製酒業者收購格外品能有助於維持農產品價格。
葉蟎類害蟲可危害草莓、洋香瓜、番茄等150餘種作物,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甚鉅,但因葉蟎類害蟲世代短、繁殖迅速,頻繁施藥容易導致抗藥性,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開發天敵生物防治技術,找到專剋葉蟎的「長毛小新綏蟎」,建立量產、收集、冷儲及釋放技術,有助技術承接業者計畫性生產,減少農民農藥使用。
113學年度開學在即,農糧署已於全國各縣市以公開競標方式選擇75家優良廠商,透過學校午餐食米網購平臺,提供通過產銷履歷驗證食米供學校選購,並且比照公糧食米,以市價2分之1的優惠價格供應,價差全數由農糧署補貼吸收,可滿足全臺學校申購需求。
臺灣夏季平地因高溫不利高麗菜生產,主要產地集中南投、宜蘭等高冷地區,春夏季的降雨及颱風常會造成產量減損,又容易引起菜價波動,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歷時十年育成甘藍新品種「台中3號」,耐熱性佳、抗黃葉病,適合平地產區夏季種植,因屬硬種品種,口感嫩脆,耐貯運性佳,適合開發加工、外銷等用途。
宜蘭三星地區種植黃金梨,近幾年黃金梨穗受到疫情及政治因素影響,進口供應不穩,農業部農糧署與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輔導生產國產黃金梨穗,邀請三星農民試驗栽培,國產梨穗存活率高、開花數多,獲得梨農滿意,而且果實品質佳,糖度甚至有達19度,但生育遲緩、果實偏小等問題尚待克服。
自中國2019年在湖南省發現世界首例豬第四型環狀病毒(PCV4)感染症,中興大學與屏東科技大學豬病研究團隊監測國內豬場,也於2021年底在彰化豬場發現臺灣首例PCV4,隔年5月再次於同一豬場檢測到相同PCV4,證實PCV4已進入臺灣,研究成果今年8月刊登國際「Cell Press」系列子期刊「Heliyon」。
種苗改良繁殖場為輔導國內種苗業者的品質管理檢測技術與國際接軌,提升業者內部管理能力,首度建置一間分子生物技術開放實驗室(Bio-Open lab)提供業者承租利用,降低業界運用分子檢測技術的投資門檻。實驗室現開放種苗業者承租,每日租金3,500元(含管理費及儀器設備使用費),租期最長可達1年,種苗場還提供業者專業諮詢服務。
農民長時間在戶外工作,曝曬在太陽光下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許多,農業部委託職業醫學專業團體研究證實,農民罹患因紫外線暴露引發皮膚癌風險相對顯著,今(22)日修正發布「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職業傷病審查辦法」第9條,增列增列「紫外線暴露引發之皮膚癌」為職業病項目。
近期水果價格偏高,台北果菜批發市場今(22)日水果拍賣價格已來到每公斤69.3元,農業部農糧署指出,受到7月下旬凱米颱風影響,果樹受損,包括芭樂(番石榴)、香蕉等大宗水果,以及柿、紅龍果等季節性水果;芭樂、香蕉產能須等到明年才能恢復,但應景的文旦柚等柑橘類水果,以及紅龍果及梨,受損狀況較小,仍能穩定供應。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推廣以赤眼卵寄生蜂防治秋行軍蟲等害蟲,開發出無人機GPS定位投放蜂球技術,每公頃只需5至10分鐘即可完成投放,省工省力,經試驗可應用於玉米、甘蔗及高粱產業,花蓮農改場今(21)日發表研發成果,包括寄生蜂球量產技術、GPS定位投放球體裝置製造技術均已完成技轉,技術產業鏈正式成形,有利農民落地應用。
農產品物流運輸成本偏高,農業部整合全國農漁會,攜手OKmart打造全國農產物流網「農易送EXPRESS」,今(21)日正式對外發表。農易送提供農漁會農產品店到店取貨服務,方便農民寄送農產品,農業部部長陳駿季表示,預估農會間(B2B)農產配送可為農民節省運費3成,此物流網絡有助各地農特產品銷售流通,有望提升農會訂單20%以上。
小米原本是原住民族部落傳統作物,但因原鄉人口向都會地區移居,部落不再種植小米等因素,使得小米種原快速流失,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自110年起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建立小米種原保存體系,近四年來成功自花蓮、臺東及屏東等原鄉部落收集216個小米品系,至今已成功繁殖更新178個品系,進而讓種子回歸部落在地保種。
農業部農糧署輔導產業使用米穀粉替代麵粉,開發多元的特色米糧亮點產品,由艾佳國際貿易公司、慕里諾餐飲集團共同合作,首次推出鹹豬肉及三杯雞2款臺式口味「米PIZZA」產品,披薩餅皮使用60%米穀粉製作,外脆內軟、口感扎實,且吸油率比麵粉低,6吋披薩熱量比一碗泡麵還少,即日起上架全臺全聯福利中心銷售。
芭樂在臺灣全年都有生產,但芭樂栽培受到高溫日曬會發生「日燒」損害,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開發番石榴新型套袋,可有效降低套袋內溫度13.8℃,減少果實日燒損失大約6成;使用新型套袋的芭樂生長較慢,成熟時間晚1至2周,果實平均更重13.6%,糖度還能提高1.3度。
農業部與縣市政府合作辦理寵物食品例行性衛生安全稽查及專案稽查,今年4至6月間共完成156件寵物食品抽樣檢驗,包括弘澤公司「雞肉泥(生食)」、寵多福公司委製的「香酥脆管」、毛小三手作坊委製的「香酥鯊魚骨」及貓侍公司委製的「貓侍冷凍乾燥零食─鮭鯊丁」等4件不合格。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開發火蔥熟成及調味粉製作技術,要創造原民作物多元應用,開拓原鄉以外廣大消費市場。熟成火蔥將生鮮火蔥的嗆辣大幅轉化為酸甜口感,帶有老菜脯及蒜頭香氣,熬煮雞湯,口感酸、甘、甜;火蔥粉則保留下生鮮火蔥的嗆辣本色及蔥、蒜香氣,適合料理、烘焙運用,是極具特色的明日調味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