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其不自然】搭起網室它們就是網美了:與「網紅美莓」的相處之道/老斌

文、圖/老斌

「哦,原來是你在這邊種草莓喔!」

那天早上,我正蹲跪著除草,一位經常在路上打照面,但從未講過話的大姊經過我的草莓田,很興奮地停下車跟我講話。「哦,原來搭這網子是要種草莓喔。」

我手腳俐落、眼明手快,很快的找到一顆完美熟度的草莓,趕緊請大姊吃一顆;趁她吃的時候我眼角餘光又掃到成熟草莓,再補上一顆。大姊此時才講了兩句話卻已經被我收買,喔,應該說被草莓的滋味收服。

「嘿啊,今年比較認真,網子搭一搭比較好工作,防鳥吃又兼顧通風,不然前幾年狀況都不是很理想。」我說。

網室讓人發現草莓,來鹿野後的新機緣

新搭建的網室裡,Migu趴在草莓畦間。

「阿你草莓有沒有在賣?有產量嗎?」

「這邊大概六百株,現在產量還非常少,每天幾十顆而已,要到下個月才稍微有產量。最近可能要湊合兩三天才有半斤可以賣,要的話可以先排。」

當時是十二月底左右,每天採收幾百克,扣掉自己吃的,有多的草莓都是跟附近朋友交換或販售,一週大概只能出貨兩斤,基本上以半斤為單位。

「那這樣我也要排,有的時候跟我說,來~我給你電話,我叫阿香。」

出貨鮮食的草莓,通常要累積一兩天才有半斤。

出貨鮮食的草莓,通常要累積一兩天才有半斤。

就這樣,因為草莓的緣故,有了第一次跟大姊對話的機緣。老實說,在農村將近十年,除了少數因為工作上有接觸,或是當地會交關的店家,很少有機會跟比我們早來三四十年的「當地人」聊天。

雖說在路上經常交會照面,也都認得彼此,但要聊上幾句好像非常困難,連彼此大概是怎樣的人都沒有概念;沒什麼意外的話,通常就這樣永遠地保持著適切的安全距離。能夠用草莓開啟與大姊的初步認識,也算是很棒的開始。

那為什麼大姊以前沒有發現草莓呢?因為防鳥的網室這個冬天才剛搭好,而大姊是因為網室才發現了草莓。

一代新網換舊網,為了自己不要太累

這個冬天,除了主要的鳳梨相關的工作外,最重要的,就是幫逐漸變多的草莓們「搭了一個網室」。

去年夏天,我們前往高雄杉林,拜訪草莓先生机益世,他同樣以無農藥無肥料方式栽種。除了取經一些草莓栽種鋩角,拜訪重點就是要觀摩他為草莓所搭建的網室。

立柱拉線準備搭網子。

去年我們草莓約四百多株草莓,為了防止鳥害,用較簡便的方式搭網。將竹子剖成適當長度與寬度,彎曲成半圓形插入草莓畦兩側土中形成拱門,將網子覆蓋其上,再用石頭壓住網子。花東縱谷的東北季風伴隨縱谷效應,其實風很大,網子得壓好才不會亂飛一通。

以前的簡易形小圍網,砍竹子剖竹作為骨架。

簡便搭網,覆上網子後須以石頭壓好。

在那小拱門網室中,草莓看起來還算安穩,免於遭遇鳥害或是某些蟲害,可是有幾個問題。首先,每天光是要巡草莓,就得把網子掀起,巡完要再蓋回去且壓好,光是這樣的動作就得耗去快半小時,且晴天還好,要是雨天很冷還要弄這些網子真的是很崩潰。

再來,網子太低,遮光量稍多(其實是網子太密不適合),光合作用不夠草莓會偏酸(當然跟沒施肥也有關);然後雨天或天氣潮溼時,溼度高通風條件不好,草莓常常爛在裡面,而病菌也容易滯留滋長且擴散。在種種的不利原因下,拜訪過厲害的草莓農友後,下定決心來搭個網室。

網子太低、太密,通風不佳,草莓就容易得到灰黴病。

環境太悶濕,天氣一熱草莓也可能直接悶到熟爛。

其實原本十月就預計要來搭,但卡在鳳梨還沒種完,且想說草莓還沒開始結果,應該還可以等一下;結果,田區後半靠近山溝森林的區域,竟然發生了山羌或是野兔來吃草莓葉的狀況。

原本定植後已經長出三四片的新葉子都被吃光了,網室要是早點搭好就可以避免。最後一直等到種完鳳梨,拖延到十一月底才訂好網子,十二月初花了將近一個禮拜終於搭好。

草莓植株,新葉遭啃光只剩下莖……。

由於網室還沒搭好,只好先沿用去年的小網室保護草莓苗。

關於網室,這種網子叫做「無結網」,優點是重量輕好搭設,採光好、通風佳;網目大小只要能防鳥就可以,尤其是雜食性的白尾八哥是首要預防目標。

且除了防鳥,以後春夏季種花生地瓜等作物,也可以防止山羌、雉雞等小動物啃食葉片與種子。而過往小網室所使用的密孔綠網,剛好用來鋪設在走道上,一方面抑制雜草,二方面可供草莓垂掛不沾土,且保持土壤的通風透水條件。

網子依編織構造可分為有結網、無結網、平織網等等,無結網一般來說比有結網輕。除了網目大小、構造外,選購時也要考量材質特性。

雖然網室某種程度隔絕了一些自然狀態循環,但也只能自我安慰說:我這片農地很小(只有半分地),你們附近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吃喔。但說到底,就是為了自己不要太累的折衷方式。

那天觀察蜜蜂等小昆蟲們都還飛得進來,然後抬頭一看,發現那隻經常在這地盤出現的大冠鷲,乘著氣流開始盤旋而上,牠是否會覺得,你們這些人類,為了要吃某些東西也太辛苦了吧。

大冠鷲飛過剛搭好的網室。

沒錯,人類就是會為了吃付出很多精力的動物,畢竟那紅紅的小莓果實在是太誘人。

照理說可以省工啊?比以往更在意草莓的良率

如今草莓網室已經使用了將近四個月,也捱過九到十級東北季風的考驗,而草莓也開始進入盛產階段。

話說,以前管理草莓我沒有覺得特別辛苦,一方面是規模很小,另一方面是伴侶幫忙做了一半的事情;每天或間隔一天的工作大概就是採採草莓,剪除老葉走莖,偶而除草。而除了草莓,還會種植一部分的冬季蔬菜。

按照前幾年的經驗,三四百株草莓巡一巡,最盛產時大概花上一個小時,再加上一些拉網蓋網的時間,通常一個半小時內可完成。然而,今年省去拉網子的時間後,卻反而多花一小時在採草莓。而且,還因此荒廢了冬季蔬菜作物,播種好種子後竟然就沒時間管理了。

搭建網室後,草莓良率有明顯改善。

三月草莓開始盛產,我每次採草莓就得花上二到三個小時。有時我也很納悶,說是草莓變多,其實也只是從三四百株,變成六百株。只有六百株要巡,採草莓,見紅就採,需要這麼久嗎?為何每天要花上三個小時?根本比照顧本業鳳梨還認真。到底為何如此投入,還常常因此腰痠背痛。

我想應該是為了草莓的良率在認真吧。

過往,草莓主要是為了加工,對於草莓本身是否完好並不特別在意。有完整無缺的草莓當然很好,被咬一兩口或是有一點受傷或病害,在切除後可用也都可以接受,只要有夠多的果肉可以煮果醬就好,良率高低沒有特別在意。

但是,搭了網子之後,好像整個心態都不太一樣,條件改善了,覺得應該要好好照顧草莓才是,不再像以前那樣隨隨便便。有得收就好。

我開玩笑說,我每天都花好多時間跟這些「網紅美莓」們相處。除了幫它們梳理毛髮、照顧飲食條件,住所要採光好通風佳,還要清運垃圾及降低環境干擾,坦白說,這些美莓們一點都不好相處。

明顯的黃葉與走莖都要剪掉。

要照顧好草莓還真的很花時間。

現在,為了提升良率,採草莓時除了看果實熟度,還會有一系列動作。

檢查葉背狀況。

葉背顏色偏黃、有白斑、蟲卵等都會被摘除。

蹲下來,翻開整叢的葉子,先剪除明顯黃葉;然後翻開看看葉背,葉子即將變黃或帶有病菌、蟲卵,都可從葉背看出些端倪,這些都要剪除;再來,位置重疊的葉子不利於光合作用、或是不順眼的葉子也剪除減少植株負擔。

接著梳理花柄花序,摘除太小的花,再檢查有無走莖要去除,有助於養分更集中於果實;有時候走莖會鑽到難以發現的葉子或網子下方,除了分散養分,等苗長大後也會讓生長空間變得擁擠。最後,將草莓放到通風網子上或至少不會接觸到土壤的位置,再順手拔掉一些雜草。

整理果實,梳理花柄,摘除過小花序。

盡量讓果實在通風的位置。

以上這些動作一整套下來,有時候可能十幾秒可以完成,有時候會花上一分鐘,斟酌要剪掉那些葉子,或是摘除那些花,甚至這顆草莓這樣的熟度,是今天採還是明天採都還會想一下。這些細節會因著是否今天有澆水或下雨,或是有害蟲、螞蟻在草莓株周邊活動,而影響著一些變數。

有時候草莓才到七八分熟,但周圍螞蟻們已經成群出沒且大快朵頤吃著草莓,這時就想著,今天不摘明天可能也不用摘了,這熟度至少還可以做果醬。

被螞蟻吃得稀巴爛的草莓。

如此這般的採收過程,到最後常常筋疲力盡注意力不集中,前面植株會檢查的比較仔細,後半部就會草草帶過,因此隔天採收路徑最好得反過來走才會均衡。於是我又想,那些規模隨隨便便都幾分地起跳的草莓園,會進行這樣細節的操作嗎?

然後又想到草莓先生机益世,他的草莓數量是我的四五倍之多,在草莓季節,他幾乎整天都在草莓園裡工作,想到這裡,只能由衷地表示佩服。

鳳梨工作在等我,不能每件事都想「好還要更好」

對了,我都還沒提到,草莓採收回家後,還得分級處理,細心排列裝盒才能出貨給客人,接著處理次級草莓裝袋冷凍,這又花去不少時間。

以前良率較差時,需要花較多時間處理次級草莓。

以前良率較差時,需要花較多時間處理次級草莓。

今年的草莓季,經過更細緻地照顧草莓,體會到其辛苦繁雜之處,明年還要再多種一些嗎?畢竟網室還有空間。我想,六百株的無農藥無肥料草莓栽種,在時間的安排上,或許已經來到極限,再多,勢必會影響到鳳梨冬天該做的工作。

草莓的滋味雖然誘人,也得要衡量自己的能力,顧好該有的品質,而不是陷入「好還要更好」的無限追求。

面對一株草莓,絕對不是只有採採果實這麼簡單的工作。

至於前面提到的大姊,在吃過第一盒的草莓後,過了幾天馬上又要排隊,還因為朋友到家裡坐,吃了草莓也要訂草莓。看來,大姊就是在地最棒的草莓助攻員。最近,在路上遇到大姊的時候,她總是說:「今天有草莓嗎?」我想,大姊應該是真的很愛吃草莓吧。

誰說往事只能回味,網室還充滿草莓味。

延伸閱讀:


【順其不自然】

楊老斌與廖瞇,2013年一同移居到臺東鹿野。我們採用無農藥無肥料來耕作,有人稱這樣叫「自然農法」,但真正開始務農後,我們意識到不論哪一種農法都是人為,想要收成必定無法全然順其自然,人類做的總是順其不自然──因此【順其不自然】想寫的,是我們如何在順其不自然的過程中,接近自然,了解自然,也認識自己。

【作者簡介】

楊老斌/現為臺東鹿野鄉民。務農十年,選擇無農藥無肥料方式栽種作物,主要作物是土鳳梨。到目前為止還在摸索一些基本的自然道理,得過且過,還沒被世界淘汰。喜歡藤編。和廖瞇經營部落格【自然醒】,寫一些果醬、農作物等筆記。

編輯/農傳媒數位主編 陳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