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其不自然】草莓,不是自然越長越多越長越多/廖瞇

這期的草莓苗比上一期多了100株,本來是很值得期待,但最後得到的結果是──本期跟上期收成的重量一模一樣。

文/廖瞇

上一篇講到四月的草莓,因為連日的雨變得很可憐,雨多草就多,草多蟲就多,不僅容易被吃,潮濕也容易導致生病。現在來到六月了,那這期的草莓究竟種得如何呢?嗯,不僅四月下雨,五月更像是沒停過的每天都下,感覺不太好,但究竟是多不好?這時就要看數字了,數字自己會說話。

我一直都有記錄的習慣,何時定植、草莓苗數量多少、走莖分苗後又變成幾株、何時開始收成、何時大出、收成數量都有紀錄。有紀錄有數字可以判斷,就不會只有「感覺」。有了數字,再跟上一期判斷(對,是跟自己比,不是跟別人比),就一目瞭然了。好,現在就來總結一下:

2020年定植的時間落在10月初,共有88株,經走莖分苗後,隔年1月份增為310株。2021年的定植則落在9月底,共有109株,一樣經走莖分苗後,隔年2月增加到410株。

簡單來說,這期的草莓苗比上一期多了100株,本來是很值得期待,但最後得到的結果是──本期跟上期收成的重量一模一樣,都是27.2公斤,這期數量還少了100顆。

先解釋一下,草莓收成還用顆去計算,有些人大概會覺得有點好笑。沒辦法,我們是家庭農園,看我前面整理的數字就知道我們的草莓就只有三、四百株,收成初期可能一天10顆都不到,沒用顆去算的話,實在看不出產量。不過後來也發現,計算顆數的好處是可以看出平均重量。

從上表可看出,雖然總收成不如預期,但這期2月的數量與重量都高於上一期,平均重量也比上一期重,所以原本真的是值得期待,為何三月之後就開始下滑呢?

我分析了幾個可能的原因:

雨真的下得太多

查了一下中央氣象局台東的每日雨量,今年3到5月的降雨量,是去年的4.5倍。3月雨量是42mm,雖然比去年多,但因為才剛開始下,而且雨量剛好,對土壤是滋潤。

整理/廖瞇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2022年臺東氣象站逐日雨量資料

但4月開始,下了半個月以上的雨,雨量來到242mm,是去年同期的8倍,難怪我覺得很濕,是真的很濕,土幾乎都不會乾,儘管已經將草莓拉出來讓它在稻稈上,不要直接接觸土壤,但連日的雨沒有時間讓稻稈乾,稻稈被雨浸潤也變得潮濕,草莓擱在上頭幾乎徒勞無功。

濕度太高的結果就是,草莓容易有各種病。果腐病灰黴病都是因為太過潮濕,而原本影響不大的炭疽病,這時也因為大量的雨水而擴散得更嚴重。總之,四月中旬過後的草莓,看起來很可憐。

左邊變得毛毛的草莓罹患了灰黴病。

人力不夠人力不夠

太常下雨,無法好好除草是其一。其二是人力不夠。去年底我動了個婦科小手術,雖說是小手術,但也是需要休養個兩到三個月,儘量不要搬重物,也不要太長時間彎腰動到腹部,所以,1-3月的草莓工作幾乎落在老斌身上。老斌還有其他的農務要做,草莓不是他的主力,只能加減顧。

草莓這種短期作物,除草時要儘量除得乾淨一點。理想的除草是這樣,植株旁邊的草很乾淨。

草開始長出來了,若是這樣的情況還算可以,但繼續下去不管就即將失控。

其實他已經顧得很不錯了,但硬生生少了我一個人力,除草自然無法做到像去年的程度。草除得不夠、老葉整理得不夠乾淨,草莓容易被悶在裡面,加上連日的雨,狀況不好也只是剛好而已。

四月開始雨下得多,還得經常冒雨去採,也就無法巡得徹底,只能大概採一採。所以就算結的果多,也要採到才算數。

雨中採來的草莓,還帶土。這一盤看起來還不錯,但當時心情其實有點沮喪。

太晚定植的收不到果

不過,這期不是比上期多了100株的草莓苗嗎?怎麼沒有表現在產量上?後來發現,二月定植的苗幾乎收不到果。這期的草莓分三區, A區的250株苗是去年9月底定植,B區的100株是12月定植,C區的60株是今年2月定植。

其實2月在整理新長出來的走莖時,就在想要不要放棄C區?因為我們無肥料無農藥,等到它開花結果時可能是四月了,那時草莓雖然還會長,可是天氣已經開始熱,螞蟻也開始出動。但我們還是抱著既然有苗就來試試看的心態,實驗結果是──真的收不到什麼果。後來也才知道,2月定植的草莓至少少了兩次的花期,結果當然不如預期。

ABC三區草莓,以簡易網室棚架的範圍來分,最近的是A區,中間的是B區,最遠的是C區。

但最大的影響還是雨水太多導致的潮濕,草莓因此生病狀況不佳。那怎麼辦呢?隨著草莓苗越種多,開始認真思考生病的問題要怎麼處理,這樣生病下去,到時候留的苗狀況也不會好。就算留到好的苗,如果下期又遇到連綿不斷的雨,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因應?

想了想,決定去拜訪人稱草莓先生,在高雄杉林種草莓的机益世。


【順其不自然】

楊老斌與廖瞇,2013年一同移居到臺東鹿野。我們採用無農藥無肥料來耕作,有人稱這樣叫「自然農法」,但真正開始務農後,我們意識到不論哪一種農法都是人為,想要收成必定無法全然順其自然,人類做的總是順其不自然──因此【順其不自然】想寫的,是我們如何在順其不自然的過程中,接近自然,了解自然,也認識自己。

【作者簡介】

廖瞇/文字工作者。2013年與老斌一同移居鹿野。本來以為搬到鄉下後會早起務農,沒想到是變成早起寫作。常被誤會經常下田,但其實只是偶爾下田。著有《沒用的東西》《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和老斌經營部落格【自然醒】,寫一些果醬、農作物等筆記。

編輯/農傳媒數位主編 陳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