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其不自然】「你們家草莓好像越種越好了!」嗯……這其實是個誤會/廖瞇

重達45克的巨型草莓,不是整個產期都採得到的。

文、圖/廖瞇

2月初,採到一顆今年最大的草莓,一秤竟然有45克!我把照片po上臉書,朋友說,「比我們家的小雞重耶!」我說真的嗎?她說真的啊,他們家剛出生的小雞,一隻不到40克重。我忍不住回想那顆大草莓放在手心時的重量與感覺,再想像小雞在我手上的重量與感覺,一樣都是幾十克,但如果是草莓,就會覺得很重;如果是小雞,就會覺得很輕──這就是所謂的相對論嗎?(好啦相對論不是這樣用低XD)

不過,我們家草莓並不是都那麼大顆。應該是說,大顆有它的時機。但我們剛開始種草莓時,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有的草莓大有的草莓小?反正採到大草莓就很開心。後來才知道,原來草莓有它的花序與花期,兩者分別影響草莓的大小與品質(先不論地力與植株是否健康等影響)。

草莓大小的祕密,首先看「花序」

先講花序。所謂花序,就是開花的順序。上網找資料前,我不知道原來草莓有開花的順序,所以當我看到那個花序圖示,第一個感覺是:好美,好有邏輯,好像數學。第二個感覺是:草莓真的像圖示這樣規律的開花嗎?

於是我回到田裡看草莓,想知道草莓是不是真的像花序圖那樣開花。不過,現場的草莓不會像圖示一樣長得很整齊,很難梳理出清楚的脈絡,但仔細觀察後,發現開花邏輯基本上跟圖示是一樣的。好不容易找到一組算是清楚的花序,跟圖示對照,可以看出花序與果實大小的關係。

草莓花序示意圖;花序柄也稱為花序梗、總梗。(圖片來源/李慶「草莓疏花疏果」)

廖瞇在自家田中找到對應的草莓花序,可與上方花序圖示對照。

上圖是草莓花序圖示:標示1是最早開花的,稱一級序花,標示2是二級序花,3是三級序花,4是四級序花,以此類推。如果光看花序圖示,看不出結果大小,但跟下圖對照,會發現標示1的一級序花柄最粗,結的果也最大,二級序花和三級序花結的果會逐漸變小,以此類推,四級序花就更小(但下圖這組花序沒開出四級序花)。

後來我又發現,草莓的大小不僅跟花序有關,跟花期也有關。

草莓園為何冬季開放?原來越冷越大顆

我們家草莓大出是落在3月(1、2月雖然有,但不多),然後一路收到4月,5月偶爾有零星的草莓。本來我以為我們家草莓大出的時間跟外面果園不太一樣,因為印象中大部分果園都是一、二月就開放群眾去採草莓了,市場上的草莓好像也都是這個時候出來。但查了資料後發現,原來草莓的花期從11中旬一直到隔年的4月。

大湖草莓網頁的資訊是這樣寫的:

  • 第一期花草莓:品質最好(耐放)11月中旬~12月底
  • 第二期花草莓:果實最大(大顆)1月初~2月中旬
  • 第三期花草莓:產量最多(量多)2月中旬~3月底
  • 第四期花草莓:價格實惠(便宜)4月初~4月底

人類很喜歡得到「資訊」,特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資訊,看到這資訊的當下我第一個反應是──原來是這樣!但我又仔細想了一下,大部分的草莓苗只會長2到3支花序梗,不會剛好每一期都長一支,因此不太可能規律的按著四期開花。所以關於花序與花期的關係,或許可這樣來理解──每株草莓所長出的花序柄,時間有早有晚,而落在1-2月生產的草莓,不論它是幾級花,都可能比其他時候生產的草莓要來得大顆。

但為什麼第二期花的草莓比較大顆呢?我猜可能跟1、2月的氣溫比較低有關。後來查了資料,原來溫度低,果實的生長會變得比較慢,成熟得比較晚,也因此會變得比較大顆。跟我猜想的一樣。

第二期草莓多半落在20-30克,就是長得一副要讓人讚美的樣子。

我終於明白觀光果園1、2月就開放大家去採的原因為何了,並不是因為那時候大出,而是那時的草莓比較大顆也比較美,因為我們家的也是。所以當鄰居跟我說:「你們家草莓好像越種越好了!」我都會不好意思地說,其實這個時期本來就是這樣啦,因為我分給鄰居的都是第二期的草莓,而且是一級花或二級花的草莓(其實第二期草莓就算是三級花草莓也很大顆)。先不要算文章最前面那顆45克的草莓,其他草莓大部分也都有20-35克,這個時期的草莓就是長得一副要讓人家讚美的樣子。

每次疏花,都想到條件不好的小孩

但隨著草莓繼續長到3月,結出來的果就會慢慢變小,因為天氣慢慢變熱了。雖然還是有大顆的,但可以明顯感覺就算是一級花也沒有之前的大。這時候,若能將四級序花摘掉是比較好的,免得分掉養分,全部果實都一起變得很小。

不過,疏花時我總會有種矛盾感,大概是因為我或多或少一直都在教育現場的緣故吧,每次要把花拈掉時,我都會聯想這好像是把條件比較差的孩子放棄掉。這時我就會感受到身為務農者與教育者在角色上的差異。

紅圈裡為四級序花或五級序花,結的果可能不到5克。

務農的人總是希望生產出品質好的作物,就算是所謂的自然農法,也是以收穫為目的──以務農者與消費者的期待為目的,所以就算想友善環境,不用藥不施肥,也會疏花疏果,汰除舊株或病株。但如果教育者是用這樣的角度來對待學生,就意味著放棄條件比較差、沒有競爭力的孩子,將資源集中在條件好的孩子身上。所以每次在田裡,我都會想到教育現場──教育究竟是要將孩子培養成具競爭力的商品?還是依著個別的特質協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道路?

嗯,寫著寫著竟然寫到教育這邊來。

不過,雖然我在田裡會想到教育的事,但也只是停留在腦袋。而且現實是,在務農現場雖然知道四級序花會分掉養分,但要一一去疏花真的是很難辦到,因為一株苗會開2到3支花序梗,每一組花可能會開出15朵,這當中大概有一半是四級序花,而我們今年有400株苗,一一去拈花是要做到天花地老?

所以我很好奇外面的觀光農園是怎麼做的?它們至少都3,000株以上,有可能一一疏花嗎?還是像老斌說的,因為用肥,所以就算是四級序花至少也有一定的大小?還是說,等到第三期花過後,太小的就全部採來做加工,或是就不去理它?

業餘務農者該如何調適心情?

每次照顧草莓,都會覺得我們這種家庭農園,土法煉鋼,雖然也有一定的收穫,但有些問題很難解決。比如今年3月,雨下得比以往多,下雨時無法除草,草多蟲就多,草莓就容易被吃,這還是小事,困難的是下雨濕度高,植株容易生病,病源也容易隨著雨水擴散

有一次我對照農傳媒一篇關於草莓病蟲害防治的文章,發現什麼炭疽病、萎凋病、果腐病、薊馬危害全都中,看完讓我心情很差,因為我們又不用藥(就算要用藥也是一門學問),那到底是要怎麼解決病蟲害的問題?

下雨過後的可憐草莓,採到心情很差。

我一邊煩惱一邊梳理自己的心情──我們本來是種好玩,後來才開始慢慢種多。種少少的時候,老實說就算生病了也不會在意,但一旦種多了,而且來年還想再種,就會開始想要解決擺在眼前的難題,因為總不希望越種越差嘛!有一次去採草莓,剛下過雨真是只能以哀鴻遍野來形容,我說採到不想再採了,朋友還以為是草莓多到不想採了……但有時也會想說幹嘛要那麼辛苦?不能就回到種少少的,只要採到草莓就很開心的時候嗎?


【順其不自然】

楊老斌與廖瞇,2013年一同移居到臺東鹿野。我們採用無農藥無肥料來耕作,有人稱這樣叫「自然農法」,但真正開始務農後,我們意識到不論哪一種農法都是人為,想要收成必定無法全然順其自然,人類做的總是順其不自然──因此【順其不自然】想寫的,是我們如何在順其不自然的過程中,接近自然,了解自然,也認識自己。

【作者簡介】

廖瞇/文字工作者。2013年與老斌一同移居鹿野。本來以為搬到鄉下後會早起務農,沒想到是變成早起寫作。常被誤會經常下田,但其實只是偶爾下田。著有《沒用的東西》《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和老斌經營部落格【自然醒】,寫一些果醬、農作物等筆記。

編輯/農傳媒數位主編 陳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