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味食肆】滋味的軌跡

勝利不廢商號的點心盤

勝利不廢商號的點心盤看似西式點心,但其中使用到白柚、雲南臘肉、香料肉丸等家族元素。

文字.攝影/陳靜宜

朋友找我們到花蓮光復鄉吃雲南菜。我心想,到花蓮不是吃原住民菜或客家菜嗎?難道是來自雲南的外籍配偶做了一手好菜?而當我理解緣由始末之後,發現那已經超越美食的層次,它透露的是餐桌下盤根錯節的軌跡印記。

由虞薪澄跟羅紀彥夫妻所經營的「勝利不廢商號」,從虞薪澄爺爺奶奶經營的「勝利商號」雜貨鋪而來,雜貨鋪在種種原因下歇業,虞薪澄與夫婿重新整修店面,不賣雜貨,改經營提供餐飲與文化體驗的空間,讓勝利重生,因而取名「勝利不廢」。

說是雲南菜,也不純是雲南菜,什麼意思呢?話說從頭,虞薪澄的爺爺虞際唐是雲南臨滄人、奶奶是雲南雙江人,自此家族歷史出現兩條支線:一條是虞際唐,他是1949到1954年歷史上所稱,遺留在中國西南方的中華民國國軍「泰緬孤軍」,輾轉來到花蓮光復鄉,覺得與雲南老家地理環境相似,於是落腳開墾。

另一條線是虞際唐的妻兒,他們在離開雲南後,於緬北、泰北美塞(Mae Sai)居住過一段時間,最後遷移來臺,一家人團圓聚首,我估算其移動軌跡超過四千公里。

也因此,虞薪澄家的餐桌上,不只有傳統雲南菜,還會用到泰北、緬北的香料調味,像是草果、羅望子、陳皮、檸檬葉等。地理因素也影響菜色的變化,臺灣阿美族最大部落之一的太巴塱部落,就位於虞薪澄一家所居住的花蓮光復鄉,阿美族常吃的翼豆、蕗蕎也成為自家餐桌上的常客,還推出融合不同飲食文化的「雲南臘肉炒蕗蕎」。說到這,彼時同樣落腳光復鄉的孤軍不止虞際唐,有些軍人與阿美族女性結婚度過餘生,讓這道料理除了美味,還具有時代的代表性。

此外,世代更替也為菜色注入新意,兒孫輩的虞薪澄與夫婿,將傳統菜色成功地以當代語言轉譯。例如把被雲南人當作逃難菜的「豆豉餅」(一種將黃豆加香料發酵後塑型,食用前火烤就能充飢的食物),以花蓮有機黃豆重新復刻,將其磨碎並加入自製雲南香料可樂糖漿、氣泡水,解構為一款無酒精調酒「自由金三角」,更貼近年輕族群飲品市場。

一餐裡有世代更替的詮釋、家族遷徙的歷史、在地飲食風貌,成就獨一無二的滋味。

勝利不廢商號的女主人虞薪澄
勝利不廢商號的女主人虞薪澄。

PROFILE

陳靜宜 臺南人,相信人離不開食物、食物也離不開人,熱愛飲食文化,從事美食報導20年。擔任雜誌專欄作家與特約採訪,出版《喔,臺味原來如此》、《啊,這味道》、《臺味》等書,曾獲曾虛白新聞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