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碎米做甘酒 丹參給啤酒添「蔘仔氣」 花蓮農改場助在地農產加值

花蓮農改場用在地良質米研發「甘酒」,結合抹茶、鳳梨、黑米可開發出多元飲品,好看又好喝。(攝影/游昇俯)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利用在地生產稻米及丹參兩大農產品,開發出深具在地特性的加工產品。以良質米碎米,開發無酒精發酵飲料──甘酒,進而製成冰品;另外,花蓮場將中藥材丹參加入啤酒,開發出高單價精釀啤酒,適合夏天涼快暢飲。

花蓮水稻種植面積約1.8萬公頃,稻穀碾製可獲得55%白米,除掉稻殼及米糠,還會產生約15%的碎米,碎米過去多作為飼料、米穀粉、豬血糕原料,花蓮農改場借鏡日本推廣米食經驗,進一步開發在日本素有「喝的點滴」之稱的「甘酒」。

甘酒具有維生素B1、B2、B6,葉酸、膳食纖維、低聚醣及半胱胺酸、精胺酸、麩醯胺酸等游離胺基酸,以及大量葡萄糖,營養豐富。在日本年產值已成長到新臺幣60億元規模,其產品標榜有助腸胃調整、改善肌膚、快速補充能量,又特別受20至40歲女性族群歡迎。

甘酒製程實體說明。(攝影/游昇俯)

花蓮農改場開發無酒精成分的米麴甘酒,除篩選麴菌、優化發酵製程,並從轄區生產的20多種稻米品種中,試驗找出「高雄139號」及「吉野1號」兩支最適製品種。甘酒甜度高達16至19度,製成冰品,可完全不加糖就有清甜風味,花蓮場已分別將高雄139、吉野1號甘酒加工技術技轉給富里鄉農會和吉安鄉農會。

花蓮場助理研究員李睿家表示,日本甘酒濃稠、固液比達40%、50%,臺灣氣候溫暖,濃稠飲品市場接受度不佳,因此除了考量還原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特地挑選製成甘酒固液比較低、清稀的米種,讓飲品產品更適飲用。

甘酒可結合黑米、鳳梨等製成多種口味冰棒產品。(圖片提供/花蓮農改場)

花蓮縣是國內當歸、丹參、黃芩等中藥重要產區,其中丹參栽種面積全臺最大,集中在吉安鄉、玉里鎮等地區。丹參具有丹參酮、丹參酚酸等機能性成分,中醫常用於養血、安神,衛福部公告可供食品使用原料為其根、莖部,花蓮農改場開發丹參茶包,去年技轉富里鄉農會生產茶包極受歡迎,產品銷售一空。

花蓮農改場助理陳金村表示,茶包熱飲適合冬季飲用,花蓮場希望繼續開發出夏季可飲用產品,因此嘗試結合重視品質、具在地特性、風格化的精釀啤酒;丹參氣味如人參,傳統常用於料理,結合啤酒有其特色,但為避免啤酒味道壓過丹參,產品開發有意選用風味較淡的麥芽及啤酒花,搭配LAGER酵母低溫發酵,凸顯丹參風味,現已技轉吉安鄉農會。

丹參根部。(圖片提供/花蓮農改場)

丹參精釀啤酒。(攝影/游昇俯)

同時技轉丹參啤酒及甘酒加工技術的吉安鄉農會總幹事張德奇表示,吉安農會從89年就成立特用作物指導班,種植丹參、當歸,農委會108年提供經費成立花東第一家符合ISO 22000及HACCP,有工廠登記證的保健作物及農特產品加工廠,去年農委會再補助成立花東第一家有工廠登記證的冰品加工廠,因此技轉兩個技術,要為農民生產農產品做加值加工。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延伸閱讀

零酒精、不加糖 花蓮場開發甘酒做冰淇淋 只有清甜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