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戴安瑋 文、攝影/ 莊曉萍
今年83歲的臺灣草蝦之父─廖一久肅穆而親和的侃侃地說出這51年來,他在臺灣掀起的草蝦養殖巨浪;他及團隊曾帶領臺灣成為世界頂尖的草蝦養殖王國,全盛時期一年生產10萬噸,但同時也面臨高密度養殖引爆的病毒侵襲,最後不得不宣布失敗。51年、半世紀來的沈浮中,如今他說出心中願望,「只要給我2億,我有信心可讓臺灣草蝦王國重生」。
他說,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中,有1位年齡96歲;今年(2019)亦有1位97歲,他距離97歲還有14年,仍有壯志,隨後又自我解嘲說,「我年紀大了」、「我年輕時可是拚命三郎」、「我們那個時代年輕人,充滿熱情和使命感」,而這熱情、使命感仍在他的身上流露,言談之中不斷滲出。
談起他的水產養殖人生,廖一久謙虛地說是「幸運」,其實更多的是「命」,而這個命握著他的小手,一步步導引,讓他走上臺灣草蝦之父的這條漫長道路,也讓臺灣草蝦養殖從無到有,締造世界紀錄,更讓他繼續擴大範圍,鑽研烏魚、虱目魚、紅鼓魚等養殖。
這條路也並非一帆風順,有成功也有失敗。廖一久說,臺灣草蝦人工繁殖黃金時期,全臺計有2000多家繁殖場,種蝦從東南亞進口,活運種蝦的車子,一輛輛在高速公路狂奔,從通關、檢疫,到上高速公路,都要以最快速度送進蝦苗繁殖場,只因為一尾母蝦要價7~8萬元,必須在最短時間內送進繁殖場,讓牠順利產下腹中滿滿的卵,只要延遲即是蝦死卵亡。他嘆口氣說,這時損失的不只是母蝦,還有要送往民眾嘴裡腹裡、外銷日本等國家的白花花銀子。
根據國史館資料,廖一久,1936年11月在日本東京出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父母決定遷回臺灣豐原老家,阿公曾擔任數任臺中廳廳長通譯、也做過豐原區區長,家中有一佔地兩分、深約2米多的魚池,引用灌溉水,水源乾淨,加上阿公每2年清洗一次,飼養的草魚肥碩,阿嬤偶爾會抓1、2隻做料理,從小就吃生魚片、味增湯等;有時阿公餵飼料時會敲碗,魚兒聽了會快速聚集過來,讓他驚訝不已。
他說,阿嬤是日本人,很會做料理,阿公養的草魚有三尺大,每當有客人來時,就會捉1、2隻打牙祭,賓主盡歡,而阿公的養魚、餵魚,都在他小小的心中,種下種子;國中、高中生物課之老師生動講解,都成為養分,讓種子茁壯。
直到他考上臺大動物系漁業生物組、赴日拜當時水產界出名的嚴師大島泰雄為師後,小樹已慢慢長成大樹。廖一久笑著說,赴日深造期間,他向老師大島泰雄提出想研究鱔魚養殖,被打回票,他再提出想研究鱉,又被打回票,但交給他蝦子餌料的研究,而博士後研究,他到非常有名的學長的研究所工作3個月,學長交給他1千多萬尾蝦苗,讓他擁有實作經驗,一生受用。
他在日本求學6年,取得東京大學農學博士學位後,在農復會(農委會前身)漁業組組長陳同白先生的力邀下,於1968年7月21日搭機返臺。回臺的哪一年,他32歲,隨即以農復會洛氏基金會派駐水試所的研究員身份,到臺灣最基層的臺灣省水產試驗所臺南分所報到。
廖一久聳肩說,這一切好像有根繩索拉著他不斷往前走,這根無形的繩索是「命」,他隨命也創造命。臺灣當時才剛從「有水便有魚」的粗放式型態,邁入能夠人工繁殖草魚、鰱魚的草創時代,他為了將人工繁殖蝦苗技術帶回臺灣,跑遍臺臺灣各漁港,向漁民購買剛捕撈上來的海水蝦。
買回來還要想辦法,讓蝦子存活並產卵,這一切說得簡單,做起來不簡單,他花了10幾年努力,每天工作10幾個小時,不斷增強養殖技術,同時也帶領臺灣於1980年代邁入草蝦養殖黃金期,參加養蝦的漁民愈來愈多,年產量高達10萬噸,那時最愛吃蝦的日本,2尾草蝦中的1尾是臺灣輸出的,也因此臺灣被稱為草蝦王國,廖一久更被稱為臺灣草蝦之父,獲獎無數。
但好景不常,養蝦池經4至5年的使用後,水池底質惡化,蝦子染病(白點病),大量死亡,造成產量極巨下滑,1987年在農委會召集專家研究後,在記者會上宣布草蝦感染病毒時,難過哽在喉間,這曾是他一手建立的王國啊!曾為臺灣創造了奇績啊!竟因養殖戶飆增,養殖密度不斷提高,養殖環境惡化,怎不生病!
他感嘆說,其實在他宣布感染病毒前,早有跡象,已有養殖戶大門緊閉,不肯讓他前往探視,他想關心、探病都被拒絕於門外,「沒辦法,養殖戶不聽專家建言」;養殖池數量太多、養殖戶不聽專家建言,讓此一為臺灣帶來千億產值、傲於國際的事業,在幾年內崩盤。
不過,從1987年宣布感染病毒到現在,已30幾年,廖一久說,臺灣的養蝦池已很少有白點病了,政府若要振興草蝦養殖,「只要給我2億,我有信心可讓臺灣草蝦王國重生,但絕不是生產10萬噸,是臺灣需要的3~4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