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供/臺南市政府農業局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正是臺南沿海鄉鎮北門、將軍、七股等地最佳寫照。因為近海,養蚵、虱目魚、鰻魚、文蛤、白蝦等養殖漁業興盛,並從明鄭時期起就有「曬鹽」產業,雖然鹽田2002年起廢曬,但遺留下的鹽田設施,以及鹽田濕地豐富的生態,卻是近年旅遊觀光的一大看點。
臺南境內有急水溪、將軍溪、曾文溪等多條溪流川流入海,沖積形成沙洲,因此沿海自北門區的南鯤鯓一路向南,有青鯤鯓及一鯤鯓至七鯤鯓等地名。所謂鯤鯓,古寫作「昆身」,指鯨魚,即因海上遠望沙洲宛如鯨魚露出背脊而有此稱。
沿海鄉鎮遠眺中國大陸,自古即是漢人移民社會,先民勇渡黑水溝,胼手胝足來此墾荒,更反應在其宗教信仰上。無論是北門的南鯤鯓代天府、將軍的青鯤鯓朝天宮都以祭祀五府千歲為主,所謂「千歲」即是「王爺神」,是管理瘟疫的神明,並衍伸出送瘟疫出境的「燒王船」等民俗祭儀,是來臺南深度旅遊不可錯過的文化盛事。
靠海吃海 養殖青蚵、虱目魚看門道
臺南沿海天然的潟湖、沙洲環境,適合捕撈魚獲,當海浪湧上沙洲,帶來細小的泥沙淤積,更成為文蛤、粉蟯等貝類良好的棲息地,因此這裡的居民自古以打漁為生,並用捕撈到的虱目魚苗、鰻苗、蟳苗等發展養殖漁業。崑山科技大學退休教授、前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長翁義聰表示,將軍區有「苓仔寮」的地名,所謂「苓仔」就是捕魚用的網罟,從地名即可窺見當地漁產業的背景。
在潟湖、潮間帶等淺海地區以青蚵及文蛤等養殖為主。養蚵產業早期是由閩、粵移民所帶來,透過樹立竹竿,用剖開竹竿夾蚵殼的「插蚵」(插篊法)方式飼養;近年則發展出以浮棚式蚵架,在架下以繩子串綁蚵殼的「吊蚵」方式養殖。
臺南以虱目魚養殖聞名,傳統上還有「淺坪式養殖」模式,是將廢棄農田直接改作魚塭使用,水深僅30至50公分深,飼養較為粗放,漁民每年趕在寒流來臨前收成,魚塭就會放乾讓太陽「曬坪」,可節省魚塭消毒費用,過年後再放入池水養底藻,作為魚群食物來源,展開新一輪的養殖,這又是臺南養殖漁業另一可看之處。
鹽田景觀宜打卡 還有候鳥嬌客來拜訪
曬鹽也是鹽分地帶自古即有的產業,翁義聰說,隨著國內人力成本逐年攀升,臺南的鹽田在2002年後已全面廢曬,僅存北門的井仔腳鹽田因應近年觀光需求,小規模經營觀光鹽田。廢曬後的鹽田,有的轉型養殖青蚵、虱目魚使用,有的則被當地人架起定置漁網,引進海水捕撈漁獲。
廢曬鹽田至今仍引海水蓄積,泥沙沉澱池、結晶池及田壟等景觀俱在,大面積如鏡面的鹽田景色,適合旅人拍照打卡。其中,青鯤鯓扇形鹽田是臺灣戰後唯一新闢的鹽田,其以鹽工宿舍為核心向外扇形分布,從天空鳥瞰,造型相當優美且具特色,更是遊客不可錯過的景點。
鹽田營造出的濕地環境,適合多種生物棲息繁育,招來鳥類駐足覓食。每年冬季吸引黑面琵鷺、反嘴鴴、太平洋金斑鴴等候鳥,冬候鳥4、5月前就會離開臺灣,夏天仍有小燕鷗等夏候鳥可觀賞。高蹺鴴也是在鹽田很容易觀察到的候鳥,近年在臺灣已有多處繁殖地, 3至7月是其繁殖期,七股區頂山設置二座賞鳥亭,可方便賞鳥人利用。
兼顧物種保育 市府打造濕地生態旅遊圈
鹽田濕地鳥類生態豐富,在此環境生長的植物需有耐鹽抗旱的能力,也相當具有特色。沿海栽種來防風定沙的黃槿,會開黃色5片花瓣層層相疊呈筒狀的花;路邊常見的草海桐、鹽地鼠尾粟也都是耐鹽抗風植物;鹽定,又稱裸花鹼蓬,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葉子呈厚肉質,隨鹽分吸收轉紅色,春夏長得特別茂盛;長得像鹽定的「濱水菜」,葉子更厚實大片,宛如多肉植物般可愛,細細觀察,這些濱海植物都有可欣賞之處。
鹽田濕地生態豐富,臺南市農業局積極打造濕地生態休憩網絡環境,推動「臺南市濕地保育與生態遊憩軸帶」,未來將串聯社區產業及有機、友善的生態農業,作為生態休憩旅遊永續發展的基礎,塑造濕地生態旅遊休憩圈,創造物種保育、文化復育、生物多樣性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