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一站式綜合物流服務!日本Farmind成為蔬果供需調節者

文.圖/郭唐帷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產業分析組研究專員 林恒生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產業分析組副主任

隨著近年少子化與高齡化趨勢,除了造成農業勞動力人口逐年下降外,過去常見三代同堂的景象也慢慢縮減為一家四口的小家庭結構,家庭消費習慣也逐漸轉變為少量、多樣化的購買模式,蔬果市場受此趨勢影響,轉而推出小包裝來滿足消費者需求。然而此種趨勢對於生產端而言卻是莫大挑戰,如何在生產成本逐年上升的情況下,同時滿足蔬果全年穩定供應,以及消費者客製化的多元需求,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痛點困境之一。

日本Farmind株式會社憑藉著自身卓越冷鏈流通效率與建構產地標準化流程,成為日本蔬果流通業中心。其所提倡的「一站式綜合物流服務模式」,突破農產品因季節性難以成為標準化商品的限制,成為生產端到銷售端的供需調節者,值得臺灣農業學習借鏡。

Farmind株式會社是日本最具規模的蔬果流通企業,從2009年經營食品消費者和生產者媒合平臺「Food Promotion.com」與蔬果專業電商平臺「Real Market.com」興家立業,一路積累從蔬果農產地到銷售端的營運與分銷經驗,期間歷經多次增資與併購後,終於在2015年更名為Farmind,資本額達到35.7億日圓,2019年整年銷售額更是達到658.1億日圓的佳績。

探究Farmind其最主要的優勢有二:其一,藉由在日本全國各地設置的14個蔬果加工及物流中心,以及各中心彼此間設立不超過200公里的運程規畫,使其具有將日本國內農產品與國外進口蔬果,迅速配送至全日本各地重要零售通路的配送能力,包括如7-ELEVEN、Family Mart、Lawson、Aeon、Yamazaki、Costco……等,皆為Farmind的重要合作通路業者;其二,倚靠其完備的冷鏈物流管理與催熟技術,Farmind能確保作物品質完好地到達消費者手中。以日本目前進口量最大的香蕉為例,藉由參照消費端的市場需求,安排香蕉送入催熟室進行熟成,並依通路種類分切包裝,目前Farmind已成為日本國內最主要的香蕉供應業者,市占率達到36%,此也是Farmind目前進口最主要的蔬果流通加工業務之一。

(資料來源/農科院整理自Farmind網站)

農產品「產地標準化」 讓生產者增收,讓消費者得到實惠

一般而言,產地標準化的定義為:「針對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包括選種、種植、採收、加工、運輸等一系列流程來制定標準並實施,建立生產規範和衡量生產是否確實達標。」而若以市場經濟的角度而言,依據市場需求將其所需要的產品與數量,以合理的成本交付到消費者手中,可以實現價值最大化。進一步探究,若要確保價值最大化,交付過程中的每個生產環節都需受到規範與效率評估,故產地標準化也可說是農產品產業鏈的標準化,進而獲得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食品安全性、降低成本、減少損耗等等益處。綜合來說,實行產地標準化的核心目的主要為兩個:第一,是讓農戶與生產型企業增加收入;第二,讓消費者也獲到高安全性與高性價比的產品。

而具體如何進行產地標準化,可從Farmind對於進口蔬果與國內蔬果的處理流程來分別檢視。進口蔬果部分以香蕉為例,其產品標準化的流程為:產地開發、產品開發、訂貨、種植、產地加工、海運、催熟加工、物流與零售。香蕉產地與產品開發過程中首先會評估糖度、品種、規模與人工成本,並依據國內市場端銷售狀況,於30日前向產地進行下訂,並依訂單規畫收穫日期。採收後在原產地進行1~2天的加工停留,主要進行水洗除塵、分裝、追溯碼標示等工序,並打冷裝箱出口。經由約7~10天的海運後,送至蔬果加工與物流中心內,在5~7天內完成燻蒸、通關、催熟等所有手續,最後藉由冷鏈物流配送在1天內送至日本各地零售通路。

產地標準化的核心精神在於「品質、安全與可追溯性」,如前所述,因從產地到消費者手中大致需耗時約1.5個月,每個環節都需經過精準控管與把關,才能維持蔬果到消費者手上的品質。而國內蔬果的標準化流程則包括:育苗、栽苗、生產管理、加工、物流與零售。集中育苗達到資源分配最適化,並以高度機械化提升栽苗效率,生產管理則是將產區切割成複數園區,並給予編號和指派負責人,實施統一管理。採收也實行高度自動化,並由人員進行預冷加工(換保溫箱、裝冰工序),延長其貨架保鮮期,最後由物流運送至各地零售通路。其標準化的核心精神在於「確保全年穩定供應」,故主要挑選市場需求、商品性強的種類(如花椰菜、玉米等),另外因日本產區橫跨較大緯度,蔬果產品具有季節性,工作人員也會根據收割季節由北至南逐步移動工作地點。

(資料來源/農科院整理自Farmind網站 圖片設計/楊心蕙)

借助大數據和完整供應鏈體系 Farmind達成產地標準化

過往在產地標準化的構建過程中,易有盲區產生,例如農產品種類選擇只考慮當地狀況、種植技術選擇只適合農戶的種植模式、包裝無法符合實務流通需求,以及定價無法滿足顧客需求等等,往往都是農產品供應鏈上不同環節的參與者按照自己的需求來制定相關標準,使得最終標準難以統一。故Farmind在營運方針上,對於產地標準化的概念主要擴大分為三部分,分別是「農產品標準化是農產品產業鏈的標準化」、「生產端與銷售端需求不斷適配的動態標準化」及「市場需求為主導的標準化」。其認為產地標準化需要對整條產業鏈上的所有環節進行綜合規畫才有可能完成。

此外,Farmind透過兩個方式來達成產地標準化,首先是銷售大數據的彙整。Farmind的前身「Fresh Remix Co.」,早於2008年就已開發了將蔬果市場和零售業務串接的「N系統」,以及給予生產商與分銷商使用的「eON」訂購系統,並隨著經年累月透過線上線下的銷售數據蒐集,逐漸摸索出蔬果銷售最佳化的營運模式。例如Farmind能提供合作的供應商依據其店內預計販售生鮮蔬果的坪數,給予蔬果品種數量選擇、進貨數量、貨架期制定等銷售建議。不僅如此,Farmind還特別重視線下門市的資料蒐集,透過派駐專業銷售人員駐點、銷售客服電話設立,除了提升服務滿意度外,還能藉由與消費者互動,即時掌握市場趨勢與喜好,來檢視自身的行銷策略成效並調整。

其二就是物流供應體系的建立,將不同來源地的蔬果按照品項與進貨時間,存放在不同溫度控制的冷藏庫,並藉由幾十年來的催熟加工經驗累積,能依據蔬果品種、產地、包裝提供近百套不同的催熟方案,再送到分切包裝室進行品質挑選,最後依照通路需求包裝。而其鮮切技術的高度自動化產線也獲得了ISO 9001品質管理認證,和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系統認證,為日本同業中,少數能獲得此兩項認證的業者之一。

(資料來源/農科院整理自Farmind網站 圖片設計/楊心蕙)

一站式綜合物流服務新模式 滿足三項標準化

如前所述,Farmind將「營運銷售大數據彙整」與「物流供應體系的建立」兩者結合起來,提出了「一站式綜合物流服務新模式」。

「一站式綜合物流服務新模式」依據上、中、下游又可切分為「生產種植標準化」、「商品流通標準化」,以及「零售銷售標準化」。上游的「生產種植標準化」因農產品具有季節性,故藉由多元的農產品來源打破季節限制,進一步將農產品資源變成長期資源,才有進一步可能去匹配中游、下游的供應鏈。其後,中游的「商品流通標準化」主要是物流供應鏈體系建立與營運大數據,兩者間的相輔相成,例如依據銷售狀況即時調整物流配送,甚至生產端的收成時間,達到減少損耗和降低生產成本。其後再至下游的「零售銷售標準化」,確保合作通路依循前述所提的最佳銷售模式(包括依據坪數的品種挑選、進貨數量及貨架期等等);最終目標是讓生產端、流通端及零售端共用同一套標準與系統,完成農產品的標準化,才能真正為生產者和消費者帶來實質利益。

(資料來源/農科院整理自Farmind網站 圖片設計/楊心蕙)

生產到銷售的供需調節者:Farmind

過去日本在發展生鮮蔬果流通時,主要有三大困境。第一是日本農業生產規模普遍多為小型,少有大型農場。其次是零售通路多元,彼此間進貨標準與主要客群也有差異,難以整合從銷售端到需求端的供應鏈,進而效率化經營。第二,近年來消費者喜好變化迅速,蔬果品種、包裝、規格需求趨於多元,客製化趨勢導致生產端難以即時滿足需求。第三,日本高齡化與少子化使得勞動人口逐年下降,投入農業生產的意願低落,造成人事成本高昂,進而使得生產成本上升與效率下降。簡單來說,國內農業生產效率不彰,又難以即時滿足消費者客製化需求,成為發展生鮮蔬果流通時的關鍵痛點。

而Farmind的成功關鍵因素在於,其藉由過去累積的數據資料,可以發揮大數據分析的價值,來掌握不同通路的即時消費現況,並進一步回饋給生產者,達到計畫生產出貨的目標。如此一來,即便因天災、病蟲害等突發因素造成部分地區產量不穩,也能藉由與其他進口業者合作、擴大進口採購來源來補足市場需求,並透過自身的產地標準化機制,將不同產地的產品進行標準化作業,達到少量、多樣及高品質的穩定供應。故Farmind可說是日本蔬果從生產端到銷售端的供需調節者,而未來隨著日本農業發展日益嚴峻,蔬果仰賴進口的比例預期將會逐步提升,Farmind身為供需調節者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覷。

(資料來源/農科院整理自Farmind網站 圖片設計/楊心蕙)

想對接日本蔬果流通業者 應先完備冷鏈物流

隨著日本國內農業逐漸萎縮,未來日本農產品需求會越發仰賴進口,這將成為臺灣農產品外銷日本的大好契機。若能與Farmind此類蔬果流通業者達成穩定合作,將能一定程度上解決臺灣農產品產銷失衡的問題。

以目前日本進口量最大的香蕉舉例,過去臺灣出口至日本的香蕉市占率可達到8成,近年來市占率卻不斷下滑,雖2018年以來出口量有逐漸回升,但仍不到日本市占率的百分之一,探究其背後原因主要與臺灣欠缺完善的冷鏈物流管理與菲律賓迅速崛起有關。從自身劣勢來說,一般臺灣香蕉出口流程需要經過水洗、乾燥、包裝後進冷庫,再搬進冷藏貨櫃,然而搬上貨櫃的步驟往往由人力完成,時間一拉長,從冷庫拿出的香蕉在常溫集貨場就會逐漸回溫,才又裝進冷藏貨櫃,經歷了降溫、升溫、降溫的過程後,很容易影響到水果品質。從外部威脅來說,菲律賓相較於臺灣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其香蕉產量規模大,相對人工成本也低,輔以冷藏技術設備進而形成規模生產,能以較低價格打入日本市場。但臺灣天然優勢在於香蕉品質與實際運送至日本距離短,若能補足冷鏈物流等基礎建設,並藉於Farmind此類業者在日本國內蔬果市場的影響力,輔以「臺灣水果」品牌重新打入日本高端蔬果市場,形成產品差異化,仍有機會再創過去外銷榮景。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