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長牛年新展望─畜牧處長張經緯】上篇 萊豬叩關 養豬產業升級 臺灣豬市占再攻城鞏固自給率

農委會畜牧處長張經緯表示,近期國產豬肉買氣暢旺,豬肉自給率略有提升(圖片提供/農傳媒)

2020年農業面臨武漢肺炎疫情衝擊、氣候變遷缺水危機等挑戰,在農業部門及所有農漁民的共同努力下,臺灣的韌性農業被世界看見。2021年我們將更大步向前行,在農村、漁村、山林、海邊、畜牧、農田果樹間,將注入一股新生的希望;新政策到位,物產豐收、農民收入增加,更多安心優質農產品提供給消費者,臺灣農業扎根永續經營。以農為本的《農傳媒》策劃2021「首長牛年新展望」系列專訪,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及一級首長帶來新春新期許。

今年元旦起開放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社會爭議論辯不斷,政府承諾進口豬肉逐批查驗為食安把關,萊豬開放至今約1個月,尚未有含萊劑豬肉進口,農委會畜牧處長張經緯表示,進口豬與國產豬的市場區隔明顯,近期國產豬肉買氣暢旺,豬肉自給率略再提升。

提升豬肉自給率也是糧食安全的一環,張經緯認為,透過生物安全的加強及疾病控制,提高育成率,每頭種母豬年產上市肉豬頭數增加2頭,就能增加100萬頭的肉豬供應市場,用以鞏固豬肉自給率,而豬肉外銷應當為調節國內產銷平衡、維持市場價格穩定的手段。以下是張經緯訪談紀要:

問:萊豬進口後,國內消費市場初期變化為何?對養豬產業影響是否顯現?

答:豬肉消費可區分為生鮮肉、冷藏肉、冷凍肉3大類,目前國人消費仍以溫體生鮮豬肉為主,約占7成,整體而言,國產豬肉自給率約9成,1成是進口豬肉,進口豬肉以冷凍肉為主,多用於加工及團膳;今年元旦開放萊豬肉進口後,觀察豬肉儀表板的國產豬與進口豬重量噸數,由國產豬肉占比增加約5個百分點,可見國人對國產優質豬肉較為偏好。

美國豬肉進口已20餘年,美國豬肉於我國豬肉消費市占率僅約1%至2%,顯見國人豬肉消費及習慣已有明顯區隔,中長期評估開放萊豬進口對國內消費市場影響應仍有限。

國內消費者偏好國產豬肉。(攝影/王志元)

問:臺灣沒有非洲豬瘟疫情,同時也是口蹄疫非疫區,國內養豬產業疫病控制良好,目前推動豬肉出口進度為何?

答:成為口蹄疫非疫區後,增加我國豬肉輸銷國外的協商利基,但豬肉外銷仍須符合輸銷國家的檢疫規定,國內仍有傳統豬瘟問題,如果沒解決,生鮮豬肉還是進不了日本市場。為何重視日市場?因為日本有高端消費力,且過去臺灣豬肉外銷的主力市場就是日本,日本消費者習慣臺灣豬肉口感。

不過,臺灣地狹人稠且環保意識高漲,要回到過去以養豬賺取大量外匯並不適合,外銷應該作為調節國內豬肉產銷平衡、維持市場價格穩定的手段;目前國產豬肉自給率約為90%,還有10%的空間可以補足,先以鞏固豬肉自給率為優先,其次開拓冷藏部位肉高價市場。

雖然豬肉自給率提升尚有空間,但豬肉及相關產品的出口有明顯成長,109年豬肉及相關產品出口量5,322公噸,較108年成長1倍。

問:為何放棄大力推動豬肉外銷?鞏固並提高豬肉自給率的行動方案為何?

答:全盛時期國內養豬頭數1,200萬頭,豬肉出口的確發會賺取外匯的經濟效益,但現在國內在養頭數只剩550萬頭,也因為環境因素的改變,臺北市、基隆市已無養豬場,未來將有更明顯的產地市場與消費地區別,都會型縣市之豬肉需求大概都需要其他農業縣市供應豬肉。

我國養豬規模須同時考慮國內環境負荷及維繫豬肉自給率,前提是充分供應民生需求,以提升育成率、導入省工設備與精準管理、強化生物安全、採用異地批次生產模式提升育成率,再配合健全豬隻死亡保險、畜牧廢汙水減量、多元循環再利用及肉品現代化體系等方案,持續輔導養豬產業的轉型與升級。

育成率偏低一直是養豬產業面臨的問題,國內目前每頭母豬年產上市肉豬頭數平均15.2頭,我們希望透過生物安全的提升及疾病的控制,以提高至17.2頭為目標,讓每頭種母豬增加育成2頭肉豬,1年即可增加100萬頭的肉豬上市,不僅有助提高自給率,還有利於冷藏部位肉高價市場的開拓。

畜牧處希望透過生物安全的提升及疾病的控制,以提高至17.2頭為目標,讓每頭種母豬增加育成2頭肉豬。(攝影/林韋言)

問:農委會收回自辦臺灣豬標章,與先前委託中央畜產會辦理時的差異在哪裡?是否有助解決爭議?

答:臺灣豬標章申請資格從來沒有改變過,首先,要有明確的營業地點,可以顯示在「臺灣豬證明標章地圖」上,才能審核及查核,流動攤販沒有固定營業地點就不能申請,其次必須能交待豬肉來源供貨商,並切結使用的豬及豬可食部位、加工製品的主原料都是國產豬才可以,另外還要繳交店家照片,照片要用在地圖上。消費者查詢「臺灣豬證明標章地圖」時,可顯示營業店家或攤位店名、位置、外觀、營業項目等,點選標章店家時,這些資訊都會顯示出來。

臺灣豬標章也新增QR Code,已陸續提供給標章店家,與臺灣豬標章張貼在一起,消費者掃描後即可取得店家在「臺灣豬證明標章地圖」上的資訊,透過標章及QR Code的雙重確認,即可確認店家的真實性。

臺灣豬標章新增QR Code,透過標章及QR Code的雙重確認,可確認店家的真實性。(圖片提供/農傳媒)

豬及豬可食部位、加工製品的主原料為國產豬才能使用臺灣豬標章,唯一例外是香腸的腸衣,臺灣幾乎已無製作腸衣產業,必須正視這個問題。用於香腸塑形包膜的豬腸衣是高度加工的產品,現在幾乎找不到將生小腸加工製成腸衣的加工廠了,灌香腸的腸衣可選用人工腸衣或進口腸衣,進口腸衣大部分來自歐洲,包括荷蘭、法國、西班牙等國家,但商家如使用腸衣仍需依規定標示來源地。

臺灣豬標章收回自辦後,畜牧處現階段查核重點為是否依約使用臺灣豬標章,一些被撤銷使用的案例,例如申請張貼處所與後來實際張貼的地點不同,或是把正版標章收起來,但張貼多張自行彩色影印的臺灣豬標章,或是申請標章後,不張貼不使用;未來重點則希望建立標準作業流程並讓消費者對標章充滿信賴感。


【延伸閱讀】
【首長牛年新展望─畜牧處長張經緯】下篇 肉類熟食標產地 雞肉是最後一哩路  擴大公私協力改善遊蕩犬管理困境
熱血獸醫師的養成之路 張經緯的養動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