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農業面臨武漢肺炎疫情衝擊、氣候變遷缺水危機等挑戰,在農業部門及所有農漁民的共同努力下,臺灣的韌性農業被世界看見。2021年我們將更大步向前行,在農村、漁村、山林、海邊、畜牧、農田果樹間,將注入一股新生的希望;新政策到位,物產豐收、農民收入增加,更多安心優質農產品提供給消費者,臺灣農業扎根永續經營。以農為本的《農傳媒》策劃2021「首長牛年新展望」系列專訪,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及一級首長帶來新春新期許。 |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專門做山坡地邊坡處理、野溪整治,以及土石流、大規模崩塌防減災等基礎工程,守護國人身家性命財產安全。
鑒於莫拉克風災造成高雄甲仙小林村滅村的慘痛教訓,水保局四年前投入大規模崩塌防減災相關研究,判釋全臺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並篩選出其中風險程度最高的34處。水保局長李鎮洋表示,大規模崩塌預警機制已建立完成,今年針對此34處中與土石流保全對象重疊之12處高風險中的高風險區域,首納入細胞廣播預警對象,並輔導建立自主防災社區。
除了致力大型災害防減災工程,平時的水土保持工程,水保局也回應社會重視生態環境保育的呼聲,全面納入生態檢核機制,邀環保團體、在地居民參與工程規劃,為水保工程適度導入生態檢核,照顧生態永續。推行多年的農村再生計畫,今年也將擴及「綠色照顧」領域,擇定20個農村社區先行試做。以下是李鎮洋訪談紀要:
問:水保局推動大規模崩塌防減災計畫,今年的重點是什麼?
答:水保局106年至109年執行大規模崩塌防減災計畫第一期的基礎研究,今年起會正式進入到實際防減災作法的執行面。所謂「大規模崩塌」,臺灣的定義是指崩塌面積10公頃以上、或深度10公尺以上、或崩塌土方量超過10萬立方公尺的規模,過去四年調查發現,臺灣共有9,848處可能發生大規模崩塌的潛勢區。
這9,848處大部分位於深山,水保局進一步依據其下方是否有社區、道路或水庫等需要保全對象篩選出238處,這238處發生崩塌的風險程度仍有高、中、低之分,因此第一期研究已找出風險最高的34處。
水保局透過光達(LiDAR)技術找出全臺9848處大規模崩塌潛勢區。(圖片提供/水保局)
這34處未來要如何進行災害預警?水保局參考現行土石流防災預警機制,研究觸發大規模崩塌的主要因素─雨量,發現日累積雨量達1,000至1,300毫米可能發生大規模崩塌,但預警不可能等到1,300毫米雨量才發布警訊,需要預留6小時疏散撤離,因此訂雨量達600至900毫米發布大規模崩塌黃色警戒,正好可與土石流警戒基準值上限600毫米銜接。
水保局會透過細胞廣播發布警訊,大規模崩塌黃色警戒發布時,雖尚未進行人員疏散,但期望年長者、病患、孕婦及小孩等弱勢者儘早撤離,等到發布紅色警戒,就須全員強制疏散。黃色警戒發布是以預估雨量達警戒值為準,紅色警戒除雨量達警戒值外,還要參考伸張計、水位計等現地監測地表變位,評估地層活動情形達到一定基準才會發布。
34處高風險潛勢區中又有12處與土石流潛勢區保全對象重疊,風險更高。今年5月前將針對這12處建立自主防災社區,組織社區做演練,讓社區知道那裡有危險、疏散避難要往哪邊走,災害發生時就可依SOP執行。但這12處因為在發布土石流警戒時,人員已經撤離,不會再重複發布大規模崩塌警戒。今年先做12處,明年再做22處,110年至115年六年計畫總共要做到98處。
水保局大規模崩塌防減災計畫第一期找出風險最高34處潛勢區。(圖片提供/水保局)
問:大規模崩塌研究是否曾參考國外前行研究?
答:國內做大規模崩塌研究起因是民國98年莫拉克風災造成小林村滅村慘劇。因為過去災害都是單一因子,土石流、洪水,莫拉克風災則是複合型災害,是臺灣災害預防的一個重要轉捩點;為了避免小林村滅村慘劇重演,水保局因此想找出臺灣哪裡還有像小林村一樣可能發生大規模崩塌的地方。
臺灣大規模崩塌研究走在全世界之先,日本看到莫拉克風災的傷害也有所警覺,與我們同時啟動研究,但因日本國土面積是臺灣10倍,做得沒有我們快;國內經過四年基礎研究,今年就要進入防災執行階段了,但日本尚未執行。氣候變遷下,大規模崩塌的風險愈來愈高,美國去年也通過崩塌整備法令,決定要做大規模崩塌研究。
配合總統蔡英文新南向政策,水保局在做前面四年的大規模崩塌基礎研究時,就已將土石流防災預警的經驗輸出到泰國、越南等國。我們與越南合作在其北部建立了一個土石流觀測站,傳授相關的資料分析經驗;另外也協助泰國建立一個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幫助他們在既有的「土壤博士」制度下,增加水土保持方面的知識。水保局會持續與國際合作交流防減災經驗。
水保局開發的「土石流智慧防災決策網絡」獲得「2019世界地理空間資訊論壇(2019 Geospatial World Forum)」頒發「世界空間地理資訊傑出獎─地理資訊技術創新獎-防災類」殊榮,由水保局長李鎮洋(中)接受大會主席Dorine Burmanje(左3)頒獎。(圖片提供/水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