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辦桌】找回庄頭辦桌記憶,跟著餐桌到產地旅行

文字/Casca 圖片提供/幸福果食

小時候,廖誌汶總期待庄頭辦桌。他出生宜蘭三星鄉農村,辦桌在他心中,是人們暫時卸下農忙辛勞,互助共享豐盛「大菜」的時刻。左鄰右舍熱情出借自家桌椅,婆婆媽媽擔任水腳幫總舖師洗菜切菜,西魯肉香氣漸濃,當大人忙著動筷,他則為生動的蔬果雕盤飾著迷。30年後,在音樂界打滾多年的廖誌汶回鄉與夥伴創業「幸福果食」,發起「稻田裡的餐桌計畫」,邀請人們走進田裡、果園、魚塭,擺開露天筵席。

一如昔日總舖師運用在地食材辦桌,稻田裡的餐桌菜單因地制宜,到雲嘉沿海的養殖業重鎮,就品嘗尚青的海鮮;走進菜園摘菜配麻辣鍋;來到葡萄園,不能錯過自釀葡萄酒。

開動前,參與者得先扎實體驗割稻、採茶等農活,兼具食農教育。現代人生活不缺美食,卻對食材認知漸趨薄弱,「有次在宜蘭辦活動,來賓開心指著田裡的蔥,說這是他第一次看到長在土裡的水稻」,廖誌汶難掩憂心地說。

幸福果食發起計畫,一來是想扭轉農村想像,在田裡用餐,也能有不同於餐廳的情調;二來想把年輕人帶進農村、留在農村。讓農民賺錢是計畫核心,出租場地的農民也是當日體驗的帶領者,賣農產也賣服務,開啟新互利模式,不乏返鄉青農因此找到揮灑空間。

自然環境是外燴一大挑戰,某場辦在外傘頂洲的活動因不熟潮汐,場布時遇到漲潮,沙洲頓成孤島,桌子差點被沖走。找到合拍人力同屬不易,團隊除與外燴廚師合作,也召募有心參與農村議題的「夢行者」青年幫手,過程中建立與農民的連結,不乏夢行者自立門戶,持續與農村共好。

計畫走過八年,在逾百鄉鎮辦過活動,幸福果食逐漸轉為代理角色,協助媒合在地團隊、青農。現在團隊開展偏鄉議題服務,與公部門合作修繕老屋,或讓海廢漂流木再生,不變的,是繼續開拓農村的各種可能。

來到宜蘭縣員山鄉雙連埤,現摘蔬菜煮火鍋。